行业投资

中德电动汽车合作前景展望

发布时间:2013-07-19
  2012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于4月23-27日举行。作为主宾国,中国在工博会框架内与德国展开多项交流合作,其中电动汽车产业为重点之一。24日,中德电动汽车论坛举行,两国政府主管部门官员及专家就合作前景等议题展开交流。中国工信部与德国联邦经济部签署了《中德关于电动汽车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该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内容包括对高性能电动汽车平台、电动汽车安全性、关键零部件回收等技术的研发,以及建立通用的标准和规范体系。此外,展会为电动汽车产业设有专门展馆,展示德国的最新发展成就。我室派员参加相关论坛并进行调研。

  一、德国电动汽车发展历程、相关规划及最新成果

  德国是传统汽车工业强国,汽车工业产值占GDP总量的比例高达20%。为保持其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近年来,德政府和企业界不断加大对新兴电动汽车产业的研发及推广投入。

  (一)发展历程

  德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早在1971年就成立了城市电动汽车交通公司(GES),积极开展电动公共汽车的研发工作。1992年,拨款2200万马克在吕根岛建立电动汽车试验基地,组织奔驰、大众等汽车公司进行相关试验。2008年,德联邦教育研发部发起“锂电池联盟”,各界投入的资金累计已超过4亿欧元。2009年,德联邦经济部开始实施“蓄电池项目计划”,并为此提供2500万欧元资金。2011年,德国政府宣布,以联邦经济部、交通部、教育研发部及环保部等四个政府部门的多项资助框架为主体,结合企业与民间组织的参与,建立健全一个统一、综合、高效的研发平台(F&E-Programm),以加速实现德国电动汽车的世界领航地位。

  (二)政府最新规划及政策支持

  2011年5月,德国联邦经济部与交通部联合发布了《德国联邦政府国家电动汽车发展规划》,其总体目标是:至2020年,德国保有的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达100万辆,同时形成较成熟的产业化结构;至2030年,至少达到600万辆;至2050年,电动交通网络覆盖全德主要城市区域。同时还提出将2013年底前投入电动汽车研发的政府资助由10亿提至20亿欧元,并计划推动建设若干国家级大型示范项目。至2020年,德国政府及企业界对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将投入共计170亿欧元资金,以期成为全球电动汽车技术和市场的领航者。

  德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刺激政策,鼓励更多消费者接受和购买电动汽车,包括:为电动汽车配备特殊牌照,设置专属停车位和行车道,并允许其使用公交车专用道;所有在2015年底之前购买的纯电动汽车10年内免征机动车税;自2013年起,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2000-3000欧元的购车补贴。此外还规定,联邦政府每购置或租赁的10辆公务车中,至少有一辆是电动汽车或每公里碳排放量低于50克的节能汽车。

  (三)德国主要电动汽车制造商发展规划及最新成果

  1.大众公司

  大众的长远目标是到2018年成为全球电动车市场引领者,电动汽车占公司总销售额的比例达到3%。至2016年,大众新增在华投资将达140亿欧元,其中约三分之二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其在华电动车发展规划为:第一阶段(2010-2013)为市场试验阶段,年产销100辆;第二阶段(2013-2018),开始系统化研发,小批量生产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达到200公里,年产销量突破1万辆;第三阶段(2018年之后),实现大规模量产,年产销量达10万辆。

  大众在本届工博会上推出了其子品牌保时捷(Porsche)的最新电动轿车BoxsterE,包括后轮驱动与四轮驱动两款,配备高效锂电池,续航里程均超过170公里,最高时速分别达到150和200公里。其四轮驱动版BoxsterE搭载2台电动机,性能堪比汽油版跑车,从静止至100Km/h的加速仅需5.5秒。2013年,大众E-Golf及E-Up等两款电动汽车将入市销售,并引入中国市场,其旗下的捷达、朗逸等品牌电动汽车亦将于同期开始在中国量产,最高时速均超过130公里,续航里程达150公里。

  2.宝马公司

  早在2002年,宝马就公布了其新能源汽车长期发展规划:第一阶段(2002-2009),着重于对动力单元和附属装置、空气动力学、轻质材料及结构的智能化研发和应用;第二阶段(2009-2020)重点项目为智能能量管理系统;第三阶段(2020年之后),重点发展以氢能源技术为核心的清洁能源战略。2011年,宝马正式将其电动汽车发展项目命名为BMWi,计划在整个产业链实现可持续性量化目标,尤其聚焦于生产过程中的清洁能源技术。目前正在为其莱比锡工厂建设风力发电厂,将为电动汽车的生产和装配提供清洁能源。至2013年,宝马将对其电动汽车项目新增4亿欧元投资。

  宝马于2009年首次推出混合动力车ActiveHybrid7和ActiveHybridX6,并于2011年开始在欧美进行路试。2010年3月,以宝马1系为原型的BMWActiveE高效电动汽车面世,这是宝马自MiniE之后的第二款纯电动车。2011年初,宝马宣布BMWi正式成为其旗下的电动汽车子品牌,并推出i3及i8等两款全新电动概念跑车,将于2013年率先在德国上市。2013年,还将推出MegacityVehicle(城市大型乘用车)电动汽车。在本届工博会上,宝马展示了其搭载最新驱动系统eDrive的i8概念车,正式开始用eDrive命名BMWi品牌下所有混动及纯电动汽车的驱动技术,该系统包括其自行研发的驱动电机、锂离子电池及智能电机管理系统等。

  3.戴姆勒公司

  戴姆勒于2011年公布了其电动汽车全球战略规划,计划投入数亿欧元用于可替代能源动力系统的研发,同时宣布将于2013年在欧美市场推出奔驰C、E级电动车。2014年,S级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亦将上市。

  戴姆勒曾于2009年推出B系F-CELL氢燃料及Smart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分别达400和115公里。新款Smartfortwo小型电动汽车目前处于测试阶段,充电时间仅需3小时,预计将于2012年底率先在欧美上市。戴姆勒在本届工博会上展出了其旗下品牌奔驰新款电动面包车VitoE-Cell,续航能力达130公里,最高时速为80公里,为全球第一款电动厢式货车。

  4.欧宝公司

  欧宝为美国通用集团在德子公司,2011年开始发展电动汽车项目,在本届工博会上展示了其首款混合动力轿车OpelAmpera,百公里油耗仅为1.4升,续航能力超过500公里,最高时速达161公里。纯电力行驶时续航里程为80公里,并可实现完全零排放。

  二、中德电动汽车合作历程、最新动向及面临的挑战

  (一)合作历程

  1.政府间积极磋商

  近年来,中德两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取得积极进展。2010年7月,双方签署《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明确提出设立“中德替代动力平台”,为双方展开合作夯实了基础。2011年6月,温家宝总理与默克尔总理在主持中德首轮政府磋商会议期间,发表《中德关于建立电动汽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将两国的合作关系提升到了新高度。2012年汉诺威工博会期间,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与德国联邦经济部长罗斯勒共同签署了《中德关于电动汽车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在示范推广方面,两国在合作框架内选定大连-不来梅、武汉-北威州、深圳-汉堡为对接示范城市,以加速推动电动汽车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2.企业间广泛合作

  比亚迪于2009年5月与大众签署备忘录,计划在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领域开展广泛合作。2011年,上汽和大众宣布将共同研发一款电动汽车,预计于2013年面市。

  2010年3月,比亚迪与戴姆勒签署备忘录,宣布双方将在深圳成立合资公司并创立全新电动汽车品牌,新品牌电动车有望于2013年面世。此外,双方还计划在中国建立用于开发和测试电动汽车的技术中心。

  (二)合作新动向

  1.德国电动汽车引入中国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大众E-Golf及E-Up等两款电动汽车将于2013年进入中国市场。2014年,拟引入奥迪A3插电式电动车。宝马计划于2012-2014年将MiniE及ActiveE等系列电动汽车引入中国。

  2.逐渐实现共同在华研发及本土化生产。2011年,上汽与大众签署了《关于支持上海大众开发电动汽车的联合声明》,宣布将加强合作,加速提高本土化研发能力,逐步完善上海大众的电动车开发体系。本届工博会期间,温总理率团访问大众总部并签署声明,上汽与大众将共同在新疆乌鲁木齐建设新工厂,投资额为1.7亿欧元,预计将于2015年开始投入生产,新厂将着重生产电动汽车。此外,比亚迪与戴姆勒在深圳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也将于2013年推出本土化电动汽车,该款电动车将结合比亚迪的电池驱动系统与奔驰的先进整车技术。

  3.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以比亚迪为例,凭借较低的成本与高新技术,其在世界电池领域已占据领先地位,锂电池、氢电池等产品销量稳居全球前三甲。大众、戴姆勒等德企均已与比亚迪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其未来有望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池核心技术供应商。

  (三)面临的挑战

  1.中德双方关于电动汽车的标准和规范仍有待统一。全球电动汽车产业方兴未艾,虽然美国、德国及日本目前已在插电接口和通信协议方面达成共识,但仍未建立起统一的国际权威技术标准规范。2011年中德首轮政府间磋商会议期间,两国达成了“成立标准化合作委员会,共同探讨和制定国际标准”的共识。在此背景下,我国家标准委与德国联邦经济部联合成立了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组,并应邀参加了2011年9月在法兰克福召开的电动汽车标准化国际研讨会。目前来看,中德推动电动汽车标准化任重道远,由于两国国情不同,在通信协议、充换电模式、充电接口、电池尺寸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取向差异。

  2.中德汽车企业发展状况差异明显,合作空间仍有待扩大。

  虽然我国汽车产销量已居世界前列,但自主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除比亚迪在电池技术领域居领先地位之外,多数企业尚未掌握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产品缺乏充分的验证与改进,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尚未形成,大部分关键原材料、零部件及制造装备仍依赖进口。而德国汽车制造业历史悠久,拥有奔驰、宝马、大众等优秀品牌,且对电动汽车的研发起步较早,相关技术已趋成熟。我国企业在与德企合作过程中,须努力提升自身研发能力,这是双方合作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的重要条件。

  3.国际电动汽车市场仍不成熟,未来发展状况难以预知。近年来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但国际市场对其前景仍存质疑,成本过高、供电持续时间短及稳定性有待提升等因素制约着市场接受度。多家权威机构和车企预测,至2020年,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最多为200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比重仅为7%-12%。中德企业将共同面临市场的严峻考验。

  4.上游原材料供应压力不容忽视。新能源产业链的最顶端为稀有金属产业,主要涉及稀土、碳酸锂等。随着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持续升温,各方对原材料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中德企业的合作仍在不断深化和扩大,未来电动汽车的产销量势必节节升高,原材料供应压力也将随之大增。

  (信息来源:中国驻汉堡总领馆经商室)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

Copyright © 2018 中国市场研究网
中国市场研究网(www.hjbaogao.com.cn)提供各行业研究报告及市场前景分析调查报告,是您首选的行业调研报告网站。
copyright @ 2002-2017 hjbaoga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市场研究网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首页
分类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