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节能减排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大势所趋,清洁、高效、无污染的核能成为开发利用热点,核电产业全面复苏。在核电发展热潮推动下,核电设备制造业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2018年全年我国核能发电量接近3000亿千瓦时。2017年全年中国核能发电量为2480.7亿千瓦时,累计增长16.3%。截止至2018年12月我国核能发电量达30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9%。2018年1-12月我国核能发电量累计值为2943.6亿千瓦时,累计增长18.7%。
“十三五”期间,全国核电投产约1900万千瓦、开工760万千瓦以上,预计2020年装机容量达到5103万千瓦。截至2019年6月底,中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47台,装机容量4873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三。
核电设备报告_2019-2023年中国核电设备行业市场调研及市场发展分析报告显示我国核电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核电关键设备和材料国产化率显著提高,形成以华龙一号、CAP1400为代表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同时快堆和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进展顺利,小型反应堆研发和示范工程准备在积极推进中。加纳微堆低浓化改造、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中国先进研究堆、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和先进核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核技术的创新进展,相关技术应用已在辐照加工、核医学、公共安全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近年来国内核技术应用产业规模年增长率超20%,年产值达数千亿元。可以说我国核工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到2020年,在运行核电装机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如果按照设备造价占比50%计算,这将给国内核电设备制造商带来逾800亿元的订单。核电作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中非化石能源的主力军,受到国家的重视。“十三五”有望破冰,内陆项目从2015年之后开始建设。
新经济形式下,“新能源”这一关切经济转型,同时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保障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频词,催生出了电力装备行业新兴的市场制高点。由沿海延伸至内陆的多省份核电站建设大动作,则为核电设备企业铺展开广阔的发展蓝图。伴随着国产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国家核电技术自主化、核电设备国产化的政策推进下,庞大的市场需求必将带动中国核电设备制造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