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

2012年我国电力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发布时间:2012-08-23
  近日,有专家表示,受电力行业总体利润水平低、发电企业负债率过高、火电投资大幅下滑、煤电价格矛盾导致电力供需紧张局面持续存在等因素影响,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出现下降态势。
  电力行业总体利润水平低
  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我国电力行业盈利水平逐步下滑,2009年总资产利润率1.9%,远低于煤炭行业9.3%、石油行业12.8%的水平。2008年以来,五大发电集团火电厂累计亏损600多亿元,而煤炭企业神华集团2010实现净利润468亿元,净资产收益率14.8%,是五大发电集团最好水平(华能)的3倍。2002年以来电力行业总资产利润率与石油、煤炭行业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煤电价格机制不顺,导致电力行业利润向煤炭行业转移。
  “因为电力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所以不是特别合适跟其他行业比较利润水平。”清华大学电机系学委会主席夏清教授表示,“但我觉得‘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持续下降’这一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发电企业负债率过高
  2011年中央五大发电集团平均资产负债率为85%,而神华、中煤两大煤炭集团资产负债率仅为40%。
 
  据了解,五大发电集团2003年至2010年期间总资产年均增加达到24.61%,超规模投资导致2003年至2006年资产负债率快速攀升。“各大电力企业在努力加大投资做大企业规模,所以会出现一些资产负责率提升的问题,”夏清认为,“电力企业的投资虽然只是企业个体的行为,但这的确提升了我国电力装机水平和发电能力,这种外部经济性是非常明显的。要是没有电力企业的扩张,我国电力的供应也将难以满足。”
 
  但受超规模投资和近期火电亏损的共同影响,2008年以来火电企业资产负债率已远超出资产安全水平。
  浙江省湖州市电力行业协会办公室副主任卢炳根表示:“国际上公认的企业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是70%,而目前五大电力集团负债均已超过了警戒线。”
  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将使得发电企业融资困难,面临信贷规模降低、融资成本升高、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夏清表示,“目前电力企业负债率过高,挣100块钱,还银行85块,这对电力企业来讲是非常困难的。虽然电力行业国家在控制,但银行作为一个企业,其目标也是为了盈利,所以将来火电贷款会比较困难。”
  显然,过高的负债率有害于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对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来讲无疑也构成了巨大威胁。
  火电投资大幅下滑
  受火电亏损、资金限制等原因,近来我国火电项目在建规模普遍下降,一些已核准的火电项目推迟开工或投产。数据显示,火电投资自从2005年以来已连续6年同比减少。其中,2011年火电投资仅为2005年的46.4%,同比锐减26%,而今年上半年火电投资同比再次下降16.8%。
  “一方面是目前风电、水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兴起客观上挤占了火电的份额。另一方面则是长期的亏损使得发电企业对于火电投资的积极性不高。”卢炳根认为。
  “但不管现在经济多么低迷、电力需求增速怎么下降,从电力需求量总体水平来讲,需求量始终是在增加的,电力需求的担子是越来越重的。”夏清认为。
  “火电投资大幅下降,势必会影响未来我国的电力供给,我们非常担心这一点。”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
  煤电价格矛盾持续存在
  去年我国部分地区持续出现电荒,原因之一是火电厂缺煤停机,此外部分地区火电厂单位燃料成本已超过标杆电价,电厂发电意愿降低,电煤库存不足,电厂无力购买煤炭。
  而如今,情况则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电厂煤炭库存不断增加、港口煤炭积压等消息频繁传出,煤炭价格一降再降。其中最新一期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显示(报告周期8月1日至8月7日),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报收626元/吨,低于电煤最高限价水平175元/吨。
  “目前浙江湖州当地入厂的5000大卡的煤价,由去年同期的870元左右降至目前的530元左右。”卢炳根说。
  业内认为,煤炭不仅卖给火电企业,也卖给工业等其他企业,目前因为经济下行,导致各类企业的需求普遍下降,这使得煤炭市场呈现出了“买方市场”的特征。
  “不论煤炭价格迅速高企还是迅猛下跌,都只是煤炭、电力市场的一种震荡,从一个极端发展到另一个极端而已。”夏清认为,“因为‘市场煤计划电’这一根本矛盾没有解决。”
  有专家表示,“虽然电力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关系到千家万户,但石油天然气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虽然此前石油价格的上涨极大推动了CPI的上升,但政府还是在努力推动石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然而目前电力行业还是几乎靠政府独自来管理控制。”
  “由于本质上的‘市场煤计划电’问题的存在,以及目前火电投资在大幅下滑,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确存在很大问题。”夏清说。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

Copyright © 2018 中国市场研究网
中国市场研究网(www.hjbaogao.com.cn)提供各行业研究报告及市场前景分析调查报告,是您首选的行业调研报告网站。
copyright @ 2002-2017 hjbaoga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市场研究网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首页
分类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