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

碳中和对电力行业受影响最大,其次是冶金、运输和炼化

发布时间:2021-05-31
碳中和背景下,本轮能源革命中,哪些行业受影响较大?兴业证券(601377,股吧)发布了对碳达峰与碳中和研究的第二弹。
兴业证券表示,依据2017年CEADs的统计分析,电力行业受影响最大,其次是冶金、运输和炼化。
兴业证券进一步阐述,细分来看,一是电力行业中火电及供热空间将受到挤压,腾出的缺口将由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等予以补充;二是冶金和炼化行业中,清洁能源供电比例将增加,同样挤压火电的空间;三是交通运输方面,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电能将对燃油形成强替代。殊途同归,无论是电力替代煤、气、油,抑或是清洁电力替代火电,最终受影响的行业交汇点在发电行业及其产业链。
火电行业如何发展?
兴业证券认为,火电仍为中短期最重要的装机类型,但规模高增长时代基本宣告结束。在“碳中和”的长期政策指引下,火电机组的规模增速在未来十年间预计会进一步放缓,且不排除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
目前,以五大电力集团牵头的区域整合试点工作已经开始,一系列举措也预示着区域整合、企业减亏将成为火电发展的重要方向。
煤炭是否会被全面替代?煤炭行业如何发展?
兴业证券表示,能源消费结构拐点即将出现,清洁能源占比提高已成定局,但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依然无法被完全取代。从资源禀赋、能源安全和能源自主性的角度综合考虑,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的地位,短时间不会消失。
风、光、核电是否可以覆盖电力需求增量?
兴业证券表示,依照“碳中和”的目标做了测算,观察不同类型的电源发电量将受到什么影响。通过模型测算,针对发电量,得到以下结论,一是未来5年,火电发电量仍为主力:截至2025年,我国发电量为9.3万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发电量占比约58%,较2019年下降10个百分点。粗略扣除天然气发电(约3%)、生物质等(1%-2%),2025年煤电发电量占比约53%-55%。二是风、光发电量开始高增长:至2025年,预计风力发电1万亿千瓦时,光伏发电8537亿千瓦时;未来5年,风电的发电量CAGR为18%,光伏CAGR为25%。三是2020-2025年的发电量CAGR,火电仍有1.1%,水电2%,核电5%。
关于装机规模变化,兴业证券有以下结论,风+光装机容量超12亿千瓦,至2025年,预计风电、太阳能(000591,股吧)装机容量分别为5.7亿和7亿千瓦,合计装机量占比约42%,发电量占比21%(较2019年提高12个百分点);风、光之外,核电仍有超1200万千瓦的容量空间。
天然气的需求将如何变化?
兴业证券认为,能源结构调整和国网改革带动消费量持续增长,“碳中和”背景下,天然气将成为唯一有望提升能源消费占比的化石能源。在“碳中和”这一背景下,传统化石能源总消费占比将呈下降趋势,而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是唯一仍然有望提升消费占比的化石能源,我们认为能源结构调整将带动天然气消费量持续增长。
碳中和,钢铁行业新一轮的“供给侧”改革
钢铁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减排压力巨大。
兴业证券研报称,钢铁行业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领域之一。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钢铁行业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的大户,占全国碳排放量约18%,是除了发电之外,整个工业生产活动中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因此,为实现我国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钢铁行业是主要发力点之一。
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18%,仅次于电力行业,是碳中和的重要责任主体。碳中和政策明确要求严禁新增钢铁产能,推进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兼并重组有利于龙头钢企提升上下游议价权,增强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小钢企往往有环保资金投入有限,环保技术能力不足,产能落后等情况。国外先进钢铁企业吨钢环保投资70-120元,环保设施运行成本130-150元,而我国钢铁企业吨钢平均环保设施运行成本55元,其中只有宝钢、首钢等先进钢铁企业吨钢环保设施运行成本100-145元。
兴业证券认为,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有利于龙头钢企做大做强。同时,兼并重组有利于企业提高话语权,兼并重组后的大型企业能更有效地推动境外铁矿石资源获取与开发,提高铁资源供给保障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切实提升钢铁行业产业链安全。
绿色钢企可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增厚业绩。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和平稳运行,钢铁行业及其他高碳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碳中和重塑水电铝、再生铝的优势地位
电解铝行业碳排放现状是,碳排放占比高,电解铝行业减排压力大增。我国电解铝行业碳排量同样较大,占社会平均总量的5%。兴业证券认为,在碳中和制约下,电解铝碳排放或受监管。
电力排放是电解铝生产中碳排放的主要“元凶”。自备火电厂是电解铝碳排放高的主因。电解铝生产的电力环节中分为火电生产与水电生产,使用火电生产一吨电解铝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约为11.2吨,而使用水电生产一吨电解铝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几乎为零。
据安泰科测算,在“十四五”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未来电解铝行业运行产能能源结构将会发生一定调整,尤其是云南规划电解铝产能全部投产后,清洁能源的使用比重将会显著提升,或将由2019年的14%增长为24%。叠加中国能源结构的整体改善,电解铝行业的能源结构还将进一步优化。
火电占比下降或成发展趋势。碳排放费+严监管,自备电厂优势或将削弱。为更好比较碳排放带来的成本差异。
严控新增产能及电力成本或为碳排放趋严开端,未来随着碳中和逐步推进,高能耗行业去补或为常态,火电去化趋势进一步证实。
综合来看,各地区严控电解铝新增产能或导致电解铝供给进一步紧缩,置换但未建成产能或将搁置。
水电装机新增规模有限,现有水电铝成本优势或进一步突出,中国水电生产电解铝占比明显低于全球平均,仅占10%。
水电是我国成本最低的非化石能源,但开发潜力受限。兴业证券认为,小水电关停,大水电难新增,现有水电生产电解铝产能或成为成本的天然优势。
兴业证券表示, 再生铝产业将是碳中和的赢家之一。再生铝行业具有节约资源、减少铝矿资源对外依赖、环保的特点以及经济优势,行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大力支持,或成碳中和下的最大赢家。再生铝相比原铝生产大幅节约土地、水电资源,受到国家政策鼓励并提供发展机遇。
碳中和浪潮进一步加速化工企业强者恒强
兴业证券认为,碳交易体系成为欧洲减少碳排放重要手段,参考海外经验,当前中国正着手建设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碳交易通过市场化手段抬高化石能源成本,推动碳中和进程。兴业证券表示,长期而言,强制性碳排放交易体系叠加配额缩减将系统性抬升化石能源相关使用企业的碳排放成本。根据是否具有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分为强制性(或称履约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目前国际上运用最为普遍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碳配额总量角度看,随总量缩减,高碳排放企业不得不从市场上购买碳配额,化石能源的使用成本相应上升;而节能减排企业通过减少碳排放实现碳配额盈余,并通过出售碳排放配额获得收益,从而增加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的动力,形成清洁能源使用的正反馈。两者共同作用,最终结果使化石能源使用成本升高,清洁能源使用成本下降。
高排放化工子行业成本系统性抬升,成本曲线陡峭化,格局优化强者恒强。
兴业证券指出,在碳中和背景下,以煤化工为代表的高排放化工子行业将迎来行业成本的系统性抬升。当碳价在40元/吨水平时,预计各产品成本将上升约6%-10%不等。
行业成本曲线进一步陡峭,龙头企业依成本优势强者恒强。
在行业成本系统性抬升的大背景下,不同能耗控制水平的煤化工企业成本将进一部分化。一般而言,化工行业中不同企业的能源与原料利用率各不相同,领先企业往往拥有更领先的技术和更完善的配套,拥有更低的产品单耗与能耗、更高的能源利用率,进而实现更低的成本和更少的碳排放。以煤化工行业为例,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合成气单耗、能量单耗控制上存在一定差距,领先企业单位产品的能耗与物耗更低,其单位产品的燃煤直接燃烧排放与原料煤深加工过程排放均较低。
碳中和背景下,领先企业的低能耗、低单耗所体现的成优势本将得到放大,行业成本曲线有望进一步陡峭化,加速强者恒强的行业格局确立。在碳排放交易体系下,无论行业总体能耗水平与政策给予配额相对关系如何,能耗与单耗更低的领先企业相对中小企业均能获得更高的优势,且这些优势将随着碳排放权价格的上涨不断放大,进一步拉开与落后企业的成本差距。
兴业证券认为,在碳中和大背景下,相关化工子行业的单位产品成本曲线将趋于陡峭。综合来看,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部分高排放的化工行业成本曲线将系统性抬升并趋于陡峭,部分产能因成本提高而出清或竞争力减弱,行业格局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强者恒强格局将加速确立。
绿色金融构建气候投融资机制助推碳排放达峰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涵盖的金融工具有: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以及碳金融等。目前,绿色金融尚处于顶层设计和试点阶段。
绿色供应链的三种融合模式。狭义角度,将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影响降到最低,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责任协调发展的手段。广义角度: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以及绿色供应链的有机融合,能够在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的同时,为利益相关者创造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兴业证券认为,开展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整体业务规模并没有明显提升。现阶段制约银行提升绿色信贷业务规模存在两个主要矛盾:一方面,缺乏统一针对环境绩效评价的绿色标准,供应链上的企业会出现博弈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参与绿色信贷的各方主体信息不对称,存在虚假绿色项目的情况,增加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银行可在供应链的上中下游全面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将不可控的单独企业的风险整合为可控的供应链整体的环境经济风险,大幅降低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同时扩大绿色业务辐射面。
构建适应时代的绿色金融体系任重道远。目前,我国建设绿色金融体系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目前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与碳中和目标不完全匹配。比如,修订的新版《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征求意见稿)已经剔除“清洁煤炭技术”等化石能源相关的该谈项目,但绿色金融相关界定标准仍未更新。
二是绿色金融激励机制略滞后。金融监管部门的一些政策虽在一定程度调动了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资的积极性,但力度和覆盖范围仍不足,对绿色项目中的低碳、零碳投资缺乏特殊的激励。
三是对气候转型风险的认知和分析能力有待提升。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尚未出台对金融机构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的具体要求。在对相关风险的认识和内部能力方面,我国金融机构与欧洲机构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四是绿色金融产品还不完全适应碳中和的需要。我国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面向投资者提供的ESG产品,以及产品的多样化和流动性方面比发达市场还有较大的差距,许多绿色金融产品还没有与碳足迹挂钩,碳市场和碳金融产品在配置金融资源中的作用还十分有限,碳市场的对外开放度还很低。
财联社(北京,记者 高云)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

Copyright © 2018 中国市场研究网
中国市场研究网(www.hjbaogao.com.cn)提供各行业研究报告及市场前景分析调查报告,是您首选的行业调研报告网站。
copyright @ 2002-2017 hjbaoga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市场研究网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首页
分类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