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

中国白银行业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2013-01-08
     中国使用白银历史悠久,白银作为货币最早出现在战国,大量使用是在明清民国前期,直到1935年中国国民政府发行法币取消银本位,白银做为货币的使用才受到限制,但银元在民间一直流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稳定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于1950年4月制定下发了《金银管理办法(草案)》,冻结民间金银买卖,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实行统购统配政策,严厉打击银元投机倒把和走私活动。这一政策实施增加了国家储备,巩固了人民币的本币地位。新中国的白银工业蓬勃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内白银也从过去供应不足,一跃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白银生产国之一,每年还大量出口,白银消费也不断增加,成为全球白银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之一。
 
新中国白银工业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83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金融储备有限,开始时中央人民政府金银库存多数是在接管国民政府基础上建立的。基于金银储备有限,一方面,中国政府通过加强管理,保障国家金融稳定;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国内铅锌铜锡金企业的副产,充实政府储备。在此期间,国内白银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还需要从海外大量进口;此时白银供销采取统销统购,优先定点保证少数重点工业之需。
 
第二阶段(1983年‐1999年):1983年,国家对有色金属工业的管理加强,
有色工业的管理从国家冶金工业部分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98年改为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2001年成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简称“有色总公司”)正式宣布成立,全国白银和伴生金的生产也归口有色总公司管理。为了加强白银工业的领导与管理,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了金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金银工作办公室,强化对全国有色金银生产建设的领导。在原有色总公司领导下,相继争取到了有色系统伴生金银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金银开发基金、外汇分成、专向贷款、地勘基金以及免缴部分税种等,使中国的白银生产和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到90年代初我国白银基本不需要进口,国内白银生产也从过去完全依靠铅锌铜锡金等副产变成副产、原生银共存的局面。
 
1994年8月1日,国家对白银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取消了金银开发基金、白银地勘基金等优惠政策;为保证金银工业健康持续发展和使金银开发基金有偿使用,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于1994年10月正式成立了鑫达金银开发中心,将过去投放给企业的金银开发基金、白银地勘基金、金银外汇分成及有关债权,转由鑫达金银开发中心经营管理。鑫达金银开发中心以资金为纽带,相继对国内主要银矿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在此期间,随着铅锌铜产量的不断增加,其中副产的白银也不断增产。此阶段白银的流通环节基本没有变化,仍然由中国人民银行“统购统配”,具体生产任务由有色总公司下达,相关事宜和行业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等共同协商解决。
 
第三阶段(2000年‐现在):2000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白银的
“统购统配”政策,放开白银市场。白银市场放开后,取消了对白银制品加工、批发、零售业务的许可证管理制度(银币除外),对白银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一般商品的有关规定管理;国家对白银出口实行配额管理。白银放开促进了国内白银生产、流通、贸易、产品深加工的不断发展,中国白银工业进一步蓬勃发展。华通现货交易中心市场的成立和上海黄金交易所白银的上市交易,标志国内白银现货市场已经初步形成。2003年3月,经原国家经贸委批准、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全国性白银行业组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金银分会宣布成立。在这个阶段,中国白银生产从以前的国有企业生产伴生副产、原生白银,变为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副产、独立银矿生产、再生并存的局面;生产加工用银量也连年扩大,供需市场得到不断培育,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白银生产和消费市场之一。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

Copyright © 2018 中国市场研究网
中国市场研究网(www.hjbaogao.com.cn)提供各行业研究报告及市场前景分析调查报告,是您首选的行业调研报告网站。
copyright @ 2002-2017 hjbaoga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市场研究网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首页
分类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