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联网高速发展,数据量爆发式增长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迅速发展,我国网络规模迅速扩大。
网络行为分析产品报告_2019-2025年中国网络行为分析产品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预测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 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9.6%;在上网时长方面,2018 年,我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6 小时7。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根据IDC 预测,2020 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到44ZB。近年来,全球产生的数据总量情况如下图所示:

预计到2020 年我国数据量将达到7.87ZB,占全球数据总量的18%8。随着网络信息量的快速增长,监管部门对于信息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对网络行为分析产品的需求将愈加强烈。
(2)网络犯罪逐年增加,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网络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网络安全问题,通过网络进行犯罪成为一种新型犯罪形式,其复杂性、影响力已超过传统犯罪。网络黄赌毒、网络恐怖主义、网络经济诈骗、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日益增多,严重影响公共安全。如何有效应对网络的负面影响,依法打击网络犯罪,给监管机构提出了新课题与新挑战。为了维护网络和社会安全,监管部门需对网络行为的安全进行监审与管理,为网络行为分析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社会信息化提高,舆情监测市场需求增加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网民习惯于在微博、微信等移动APP 上发表意见,网络反腐、网络实名举报显现威力。根据新华网网络舆情检测分析中心的数据9,2016 年度,网络舆情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涉事主体以党政机关最多,为49.3%;其二,舆情来源更加广泛,其中自媒体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其三,标签化传播仍不鲜见,容易导致情绪化宣泄,甚至产生“媒介审判”。
网络舆情对于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剧增,但网络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导致其真实性难以辨别,甚至存在一些煽动性的信息和言论,而民众可能盲目听信不实言论,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产生情绪化宣泄,甚至引发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进而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网民在网络上留下的海量数据,记录和反映了他们的行为、思想、情感状况,这些数据记录是信息时代网络与现实交融的结果,有诸多规律可循。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这些数据,不仅可了解网民的意见与诉求,还可记录和反映出网民背后的社会关系网络,利用大数据强大的预测力,预测出社会舆情走向。
为了维护网络舆情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越来越多政府机构的监管职能正由线下逐步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变,政府需要在第一时间了解和判断舆情,以引导正确舆论,提升政府形象,纷纷加大在舆情监测领域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