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

防染、防印印花

发布时间:2018-02-18
引言织物印花的五彩缤纷缘自于印花工艺的多种多样,根据印花工艺的不同,印花方式可分为直接印花、拔染印花、防染印花和防印印花四种。在此前的专题中,我们已分别介绍过直接印花和拔染印花,在本期,我们要介绍的是后两种:防染印花和防印印花。相较于应用普遍的直接印花和拔染印花,防染、防印印花可以说是位居其次,但不可或缺。之所以将二者合并介绍,是因为它们的工艺原理相同,不可不谓之亲兄弟。防染印花是我国的传统印花工艺,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而且至今仍然是我国民间应用最为普遍的手工印花工艺。如今,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传染印花工艺也在印染工匠们不断的改进、创新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至于防印印花,简单地说,就是防染印花的机械化,依托于先进的生产方式,防印印花的应用范围比防染印花更为广泛。一、 防染印花概述防染印花是在织物上预先印上能够防止地色染料上染的防染剂,以防止花纹上染的一种印花工艺。但有时也可以先轧染烘干后,趁地色未完全发色前,就印上防染剂,用以抑制或破坏地色染料的发色,同样可以达到防染的目的。防染剂分化学性和物理性两类。化学性防染剂是和地色染料性能相反的化学药剂;物理性防染剂多是植物的胶类或石蜡、陶土等物质,它们只起机械性的缓染或阻染作用,并不参与化学反应。此种印花工艺与拔染印花工艺相比,成本低,病疵少且容易发现。缺点是花纹轮廓不如拔染印花清晰,某些酸性防染剂易使织物脆化。同时,因为拔染印花和防染印花产生同样的印花效果,所以一般通过肉眼观察常常不能鉴别。根据印花方式的不同,防染印花可分为防白印花和着色防染印花两种。其中,防白印花是采用含有防染剂的印花浆印得白色花纹;着色防染印花是在防染印花浆中加入不受防染剂影响的染料或颜料印得彩色花纹,也称为色防印花。 防染印花工艺可用于纤维素纤维、蚕丝纤维和合成纤维织物,以纤维素纤维织物的防染印花最为常用。但总的来说,它的应用并不普遍,一般在底色不能拔染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比起大规模的生产基础来,大多数防染印花是通过如手工艺或手工印花(如蜡防印花)等方法实现的。按照印花方式不同,防染印花工艺大体上可分为三种:蜡染、扎染、蓝印花布,它们都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而且还都有个十分雅致的别称——蜡缬、绞缬、夹缬,统称为“古代三缬”。如今,通过许许多多民间艺人的保存、创新,在无数民间热心人士的推动和政府的扶持下,这些传统工艺在21世纪得到了新生。1.蜡染1.1蜡染溯源蜡染是我国西南地区(贵州、云南等地)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的传统手工印花工艺,也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印染工艺,可远溯到商周时代。秦汉时期,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先民们就已熟练地掌握了蜡染印花的技术,他们利用蜂蜡或虫蜡作为防染的原料,利用天然的植物、矿物等作染料,对毛织、棉麻织物进行织物印染。到了西晋,已可染出十余种彩色的蜡染产品。到了唐代,蜡染工艺由西南传入中原。南宋时,蜡染花布被称为徭斑布,系采用镂有细花的木板二块夹住布帛,然后将熔化的蜡液灌入镂空的部位,灌入的蜡在常温下很快固化,当全部镂空的图文都灌完蜡后,此时释放夹板,取下布帛并投入到蓝靛染液中,待布被染成蓝色后,再将布帛捞出放入沸水煮布,以除掉布帛上的蜡,当除蜡完成,就可得到极细斑花、清新漂亮的徭斑布。宋代以后,中原的蜡染技术逐渐衰退,西南地区的蜡染则依然保持着古朴、原始的风格,在一家一户的作坊中沿袭下来。1.2蜡染工艺小览@=================@###page###@=================@蜡染印花实际上应该叫蜡防染色印花,它类似于印刷上阴图印刷,即图文部分用蜡封住保持底色,而其它部分染上其它颜色。即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然后放入适宜在低温条件下染色的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的美丽的白花。制作彩色蜡染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在白布上画出彩色图案,然后把它“蜡封”起来,浸染后便现出彩色图案;另一种方法是按一般蜡染的方法漂净晾干以后,再在白色的地方填上色彩。民间蜡染所用的彩色染料基本上都是植物、矿物原料,如用红花、杨梅汁等染红色,黄栀子染黄色,用蓼蓝染蓝色,用五倍子染黑色等。蜡染印花最突出的特点是图案粗犷、自然、典雅、古朴,别具韵味,可称是印染产品中常开不败的一朵奇葩。然而,传统的蜡染一般只能染出蓝底白花的花布,对于红底白花、黄底白花、绿底白花,在民间蜡染中非常少见。这是由于靛蓝染色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只需要在普通的冷水中就可以进行;而红花素和栀子黄素等植物染料要在较高温度的热水中才能上染棉布,否则就很容易掉色。而在这种高温下进行操作时,蜂蜡已经融化而无法保持防止染色的花形,因此古代是很难做出其他颜色的蜡染花布来的。 但是,在现代染色工艺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蜡染的色彩比以前更加丰富,加上不溶性偶氮染料和活性染料等被广泛采用,利用现代蜡染印技术,蜡染的发展得到了有力的推动,生产多种色彩的蜡染布已经不是什么重大的问题了。此外,目前还出现了采用机器双面印花的仿蜡染产品,效果虽略有逊色,但工作效率较高,价格较低廉,因此具有很大市场。现代蜡染印花的技法工艺一般可分为绘稿、刻制、印刷三分工序。(1)绘稿。如今绘稿主要仍采用传统的手工描绘形式来完成。(2)刻制。刻制的材料和版基主要有:塑胶片、油纸、涂过清漆的双层牛皮纸、卡纸、誊印纸等。刻制使用的刀具主要为斜口刀、圆口刀、剪刀,在版基上镂刻图形。(3)印刷。现代蜡染印花的网印方法主要可分为漏版刮印和漏版刷印两种方法。漏版刮印法:阻色剂主要选用传统蜡料、灰浆或树胶、蜡块、立德粉、用乳白胶配制。漏版刷印法:主要是指利用网印的技术方法来进行蜡染印花,可分为单色蜡染印花和彩色蜡染印花。现代蜡染印花技术除了在整个印花技术上的发展进步外,也将其他印花技术与蜡染印花技术相互配合联合,如将植绒印花技术、刺绣、美术丝网印刷等技术联用于蜡染印刷,使蜡染印花产品更加丰富多彩,常见的如用于裙装系列的刺绣蜡染印花,而将传统的国画、版画、油画等作为蜡染产品,不仅使这些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更添了新意,也为蜡染印花开拓了更广泛的市场。2.扎染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约有1500年的历史,其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唐宋朝为扎染发展的鼎盛时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除中国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20世纪70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壁挂等。元朝人胡三省所著《资治通鉴音注》中曾生动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缬,摄采以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色矣,其色斑斓谓之缬。”具体而言之,即:先用线在织物上扎结成绺(称线勒扎结),或在织物上缝纫(称线缝扎结),用以防染;然后入染缸浸染,染料用的是板蓝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对人体皮肤无任何伤害;浸染后抽去所扎或缝的线,在织物表面形成由深至浅的晕染花纹。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其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page###@=================@前文提及,如今我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有这一古老的技艺,例如黎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均长于扎染,但最为驰名者当属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大理白族扎染以纯棉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种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云南巍山彝族扎染亦拥有漫长的历史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其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做工精致、当然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制成品分为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具体的有台布、壁挂、门帘、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种面料。3.蓝印花布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1300多历史,是由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板、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精心制成。蓝印花布出身于民间,曾几何时,用它做的衣裳是老百姓眼里“乡下人才穿的衣服”,然而历史发展至今,它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带有时尚色彩的文化符号。关于蓝印花布的历史和工艺特点,本刊已在2006年8月号的专题《纺织品印花的擎天柱——印花布》中做过详细阐释,这里不再赘述。有必要补充提及的是,目前相对于蜡染和扎染,蓝印花布工艺是“古代三缬”中最为普及的一种传统印花工艺。二、 防染印花工艺应用前景现而今,中国人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不仅仅可以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且其意义还在于:将传统文化当作资本来运作,将其产业化,挖掘其市场潜力,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浙江省桐乡市的丰同裕染坊,是一家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蓝印花布作坊。在政府的扶持下,丰同裕花费两年时间筹建了蓝印布艺博物馆,同时成为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这不仅对蓝印花布的市场普及做出了不可多得的贡献,而且还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应该说,我国的传统防染工艺已经成功地加注了文化内涵,打造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印染文化,并得到了产业化。但是,这个产业化的程度是高是低,成效如何,仍然是需要人们继续思考的。我们还应当看到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1.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传统防染印花工艺从分散的民间逐渐走向集中生产经营的市场,一方面,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但另外一个方面,规模化生产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2.经营欠缺规范生产技艺和市场运作停顿在低水平的小作坊上,没有规范的经营,没有开创性的科研设计。例如蜡染,其生产绝大多数工序是手工操作,至今仍然无法用机械化、自动化来代替。事实表明,但作为民间工艺品和艺术品的蜡染,往往一张画稿只制作几张壁挂,甚至于只做一张壁挂。这对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蜡染艺术热的广阔市场,手工作坊式生产显然是不足以承受的。@=================@###page###@=================@3.缺乏知识产权战略意识传统印染企业已经面临国际化的竞争,部分企业家、艺术家开始关注国外的蜡染工艺,并引进部分技术进行创新,但是,大部分企业和个人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意识,谈不上知识产权战略。三、 防印印花概述防印印花是在印花机上印花时利用罩印的办法,达到防染印花的效果。根据花型要求可分为一次印花(湿法罩印)和二次印花(干法罩印),实际生产中以湿法罩印印花为多。防印印花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花型相碰的各色是相反色,又不允许有第三色存在。(2)印制比地色浅的细勾线、包边。(3)由多种色泽组成,具有固定轮廓的花型,若单靠对花,轮廓很难保持连续、光洁的效果。(4)印制深浅倒置的花样,又不愿配置两套筛网(或花筒)。在当前,防印印花主要是利用机械的或化学的防染原理,由此可设计出多种的防印工艺方法,达到其它印花工艺无法达到的印花效果。目前各印染印花企业采用的防印印花工艺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机械和化学半防活性染料印花·涂料防印活性染料印花·活性染料防印活性染料印花·涂料防印不溶性偶氮染料印花 限于篇幅,本专题主要介绍前面三种最为广泛采用的防印工艺。1.机械和化学半防活性染料印花:该型是指在织物上先印上一种涂料浆,在织物上形成一层大约几微米厚的薄膜(防止染料在纤维上固色的一种物质),它阻止了染料与纤维发生接触,使纤维无法染色。对以后印上去的活性染料起到了机械防染作用。在以后的水洗过程中,花纹处的地色染料随着机械防染剂一起洗掉除去,从而达到防染的目的。机械防染剂(或称罩防浆)的组成及其作用:罩防浆主要由粘合剂、三乙醇胺、钛白粉、匀染剂、明胶组成。选择粘合剂时,应选用对活性染料及海藻酸钠无吸附(或吸附性小的如东风牌粘合剂与麦芝明MR-96)作用的非离子型或阴离子型粘合剂。因为活性染料本身和采用的海藻酸钠都呈阴荷性,两种色浆性能不可完全相反。丙烯酸酯粘合剂,不论是外交联或自交联大都是非离子型,应以聚合物颗粒小、分布窄、乳液稳定者为佳品。因为此类粘合剂随着水分的蒸发,乳液中粒子逐步接近形成紧密的接触,使乳液粒子发生变形,因变形使乳液粒子之间的高聚物分子相互渗透、相互扩散最终导致分子相互纠缠而形成致密的薄膜。此膜才有拒水作用方可阻止活性染液进入纤维内部起到所谓的机械防染作用。三乙醇胺与活性染料产生羟基反应,使染料失去纤维的键合能力,使花纹处罩印的活性染料降低给色量形成半防印目的。所以,在防印印花中还有一种所谓的半防工艺,除三乙醇胺外,也可先印一种含有匀染剂(如平平加)的半防白浆,再罩印上部分色浆,这时,色浆遇防白浆部分因其染料浓度被冲淡和产生缓染作用,给色量降低,形成和原色调色光相同但色泽变淡的深浅两种层次。用这种方法,一种防白浆可和许多色浆相交而得到许多颜色的深浅层次,仿佛增加了不少套色印染,而达到了“少套多色”的视觉效果。钛白粉也是一种机械防染剂,虽然它没有成膜作用,但它能阻止染料向纤维内部渗透扩散。其原因是钛白粉具有遮光率高、遮盖力强使活性染料地色被遮盖住无法显色。其二是钛白粉有强大的冲淡和稀释染料颜色的作用,降低了色饱和度。匀染剂能延缓染料的吸附速率减慢上染速度,对防染有积极作用。明胶:是一种水溶性蛋白质,无毒而且有良好的成膜性,是一种典型的两片生高分子电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

Copyright © 2018 中国市场研究网
中国市场研究网(www.hjbaogao.com.cn)提供各行业研究报告及市场前景分析调查报告,是您首选的行业调研报告网站。
copyright @ 2002-2017 hjbaoga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市场研究网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首页
分类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