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

2012年中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市场分析

发布时间:2013-01-07

  随着全球变暖的呼声此起彼伏,生态友好型纺织品日益受到青睐,人们不仅把目光放在生产上,也开始慢慢转向废旧纺织品回收是否与环境相协调上来,人们使用各种手段维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战后,国际回收工业方兴未艾,人们意识到,需要一个国际组织来支持回收工业的发展,为此,1948年,国际回收局BIR成立了。最初,它只是一个非赢利机构,总部设在位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主要目的是改善全球回收界的利益。随后,该组织向世界上所有回收市场、机构提供信息、合法文本和最新技术。他们将这一事务看作己任,为世界工业持续发展和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

  经过多年的发展,纺织品回收不仅已成为商业化经济活动,而且属于环境亲密型生态工业,因此,它受到了最热烈的推崇。BIR机构2008年在瑞典哥本哈根大学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每使用1kg废旧纺织物,就可降低3.6kg二氧化碳排放量,节约水6000L,减少使用0.3kg化肥和0.2kg农药。纺织工业大量回收使用废旧纺织物,这一趋势与原生材料的加工生产相比,明显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排放。由此,BIR号召人们:不要浪费废旧纺织纤维,如今它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真正价值所在,再利用或回收废旧纺织物有利于建设我们子孙后代所需的环境。

  据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废弃纺织品总量约为2400多万吨,得以回收利用的还不到万分之三,且我国的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工作大都局限于一些服装企业、织物企业自己的行为,特别是江浙一带的企业。然而在近日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表示,未来5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到2015年,纤维加工总量可望达到5150万吨,其中15%左右为再生纤维。如此说来,加快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然而,在我国,这项“变废为宝”的工程说起来好听,却不好干。首先,融资难。原本纺织业在金融机构眼里就有“夕阳产业”之嫌,如今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利用又难免让人与废品收购画上等号,要想靠贷款来解决研发投入的问题,仅凭企业自说自话,金融机构不见得买账。所以,若想这项工程得以实现,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引导。

  其次,原料关。我国的废旧纺织品原料总量很大,完全可以满足企业需求。但是,我国废旧产品回收多为个体经营,规模小,布局分散,而且不具备基本的清洁处理能力。这导致纤维生产企业守着原料“吃不饱”,不得不从海外进口“洋垃圾”。如何让原料与企业顺利对接,填补产业链中间的空白环节,还需思量。

  再次,市场乱。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维护市场秩序,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为防止“黑心棉”趁乱牟利,政府应尽早出台“游戏规则”,以规范市场。

  最后,赚钱慢。旧纤维要变身成新纤维,才会有市场。但有了这个生产过程,势必造成再生纤维的成本高于原生纤维。纺织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它对价格格外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不让再生纤维的推广绊倒在价格这最后一公里上,有赖于优惠政策的倾斜,也有赖于社会共识的形成。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

Copyright © 2018 中国市场研究网
中国市场研究网(www.hjbaogao.com.cn)提供各行业研究报告及市场前景分析调查报告,是您首选的行业调研报告网站。
copyright @ 2002-2017 hjbaoga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市场研究网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首页
分类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