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明确提出“鼓励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2011 年,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业部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食品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积极适应食品消费需求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培育新的食品经济增长点”、“培育壮大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等产业”;农业部在《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规划》中同样明确指出:“以服务三农和保障产业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加工,促进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协调发展”。
我国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推出了针对农业的优惠政策,特别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面,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持续密集出台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产业扶持政策为本行业的持续、快速、稳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2)市场空间广阔,需求将保持高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增长较快。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2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 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7,917 元,实际增长10.7%。2010 年、2011 年和2012年,全国人均食品支出,城镇居民为4,805 元、5,506 元和6,041 元;农村居民为1,801 元、2,107 元和2,324 元,均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2012 年度,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6.2%和39.3%。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将会逐步缩小,国内中小城市以及乡镇农村市场的消费者购买能力将不断提高,行业市场空间将更加广阔。2002 年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情况如下:

(3)商业零售渠道的迅速发展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渠道支撑
近年来,我国商品零售行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在城市市场,随着城市社区大型化的发展,农贸市场、本土连锁超市和社区便利店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零售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并已经初步完成了一线城市的布局,开始向二线城市拓展。自2003 年以来,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以年均19.69%的速度递增,2011 年底达到19.58 万家。
在农村市场,国家陆续推出多项支农惠农政策,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村流通商品质量,2005 年起,商务部着手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截至2011 年底,连锁化农家店突破60 万家,覆盖全国85%乡镇和75%行政村,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框架得到建立,农村消费市场开始显现其巨大潜力。
在零售业迅速发展的支撑下,自2003 年以来,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18.45%的速度递增,2012 年达到21.03 万亿,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24 万亿元,同比增长14.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9 万亿元,同比增长14.5%。随着国内零售业的发展,流通体系的逐步完善,节省了产品的中间流通成本,增强了产品终端消费的便利,为本行业的发展奠定了渠道基础。2003 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如下图所示:

(4)《食品安全法》实施促进行业长期持续规范发展
2009 年6 月1 日《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与之相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定陆续颁布实施,国家对食品安全工作日益重视,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日趋关注,对优质名牌产品的消费意识普遍增强,信任度和依赖度进一步提高。上述制度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川味复合调味料行业的进入门槛,加速淘汰业内不规范、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的企业,有利于行业竞争的规范性和业内企业的优胜劣汰,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制度保障。
(5)消费升级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为行业发展奠定客户基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提高,居民日常生活正由温饱型逐步向营养型、健康型和便捷型过渡,居民饮食结构与习惯逐渐发生变化,广大居民对特色、绿色农产品加工产品如川式复合调味料等,喜爱程度与日俱增。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为包括本行业在内的食品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消费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