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
2012年中国大豆压榨产业分析
发布时间:2013-02-04
2012年,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继续延续以国有和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产能扩张局面。在新增产能和贸易融资的双重作用下,我国进口大豆需求“剑指”6000万吨,港口库存消耗和国储大豆释放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这一节奏。因此,2012年我国大豆产业既是产能扩张的一年,也是“去库存”的一年。
截至2012年底,我国大豆压榨行业设计产能达到463193吨/日(1.39亿吨/年),其中进口豆设计产能达到406350吨/日(1.22亿吨/年),占全部设计产能的87.72%。
从产能分布的行政区域来看,山东、广东、江苏、辽宁、广西、黑龙江6省区设计大豆压榨能力位居前列。但是就开工率和效益而言,江苏、广东、广西最好,辽宁、山东其次,黑龙江最次。
其中黑龙江压榨企业100%使用国产豆,开机率最低;吉林按照国产、进口大豆比价选择使用,开机率近乎黑龙江;辽宁压榨企业因依靠大连港,主要采用进口大豆,因九三大连、九三铁岭、营口益海嘉里、锦州来宝经营情况较好,使得辽宁省压榨量在东北三省位居前列;山东产能最高,但产能闲置问题严重,近1/4产能限制,主要原因是贸易融资企业产能100%闲置,中小企业居多,开机跟随利润而定,产能利用率较沿海低;江苏在益海嘉里连云港、益海嘉里泰州和中粮张家港东海的带动下,开机率和压榨量较高;广西近些年后来居上,大厂林立。
2009年我国大豆压榨行业设计产能为0.94亿吨/年,2010年设计产能超过1亿吨/年,产能快速增加的势头并没有因为2008年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而得到遏制,到2012年,大豆压榨业设计产能已经达到1.39亿吨/年,较2009年增加0.45亿吨/年,增幅达到47.87%。
产能快速增加的原因是,2008年,发改委出台《关于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外资企业新建压榨厂的步伐得到遏制,但取而代之的是较有影响力的国企,例如中粮、中储粮、九三,还有发展较好的民营企业,例如山东渤海,以及利用大豆进口平台进行贸易融资的企业,例如日照昌华。
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我国大豆压榨行业进口采购均价为595.3美元/吨(CIF,未加税费)。其中显著高于进口均价的企业有:益海嘉里、嘉吉;显著低于进口均价的企业有:中储粮、汇福、中纺、来宝、渤海。中粮、邦基、中储粮、渤海压榨量较2011年同期大幅度增加的原因如下: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荆州、中粮九江、中粮巢湖原本压榨菜籽,2012年在压榨菜籽的闲暇之余也进行大豆压榨,共计压榨了30万吨左右,占到中粮2012年新增压榨量的40.76%。
中粮实际开机率要略低于81.08%,原因是未将中粮荆州、中粮九江、中粮巢湖三厂产能计入;邦基全年从晨曦采购港口低价分销大豆,降低了原料采购成本,加之其采取基差定价方式销售豆粕,使得行情下跌阶段企业销量不降反升,双重效应的叠加提振了开机率;中储粮压榨量较2011年同期大幅度提高,主要原因是4个在建项目有两个在2011年下半年投产,因此,产能的提高带动了2012年压榨量的提升,但38.79%的开机率,说明其产能利用率很低,开机率处于行业中下游水平;山东渤海广西6000吨/日大厂于2012年8月份竣工投产,产能增加促进压榨量提升,但开机率基本维持在2011年同期水平。
益海嘉里、北京汇福压榨量下降,主要是因为同期大豆进口数量大幅度下降,原料不足影响其开机生产。2012年1~11月,益海嘉里压榨量较2011年同期下降140万吨,主要原因是其大豆进口从2012年5月开始陆续较2011年同期显著下降,原料供给不足使得2012年初较2011年同期迅速提升的开机率,在4月份开始急转直下,一直持续到11月份。虽然其开机率较2011年显著下降,但依然稳居榜首,达到81.03%;同期三河汇福因为进口量较2011年同期下降66.51万吨,降幅达48.66%,致使原料供给不足,使得开机率显著下降。
通过对益海、中粮、九三、邦基、渤海、嘉吉、中纺、来宝、汇福、植之元、中储粮等11家大豆压榨集团2012年1~11月的大豆压榨量和进口量分析,可以发现,除了植之元和中储粮大豆进口数量超过同期压榨量,其余9家均呈现出大豆进口量不足以支撑本集团同期压榨量的局面。
2012年1~11月,上述11家大型压榨集团共计压榨大豆3655.6万吨,共计进口大豆2936.2万吨,进口大豆占到大豆压榨总量的80.32%,存在719.4万吨缺口。缺口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弥补:消化上年港口库存:截至2012年11月30日,港口大豆库存为560.6万吨,1月初,港口大豆库存为681.37万吨,2012年1~11月份消耗港口库存120.77万吨;2011年11月30日,港口大豆库存为686.7万吨,1月初,港口大豆库存为645.3万吨,2011年同期港口库存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加41.40万吨。
采购港口分销大豆:青岛晨曦和日照昌华,是近4年来进口大豆信用证融资的大户,也是大豆港口分销的主力军。2012年1~11月,青岛晨曦共计进口大豆515.71万吨,却只压榨了3.4万吨,因此,其进口的512.31万吨大豆均被用于港口分销。日照昌华是主营海产品的企业,2010年投资建设的4000吨/日大豆压榨项目至今未见竣工,但是2012年1~11月份却共计进口大豆136.68万吨,同时还进行棕榈油进口采购,因此,其进口的大豆和棕榈油全部用于贸易融资和港口分销。
与青岛晨曦和日照昌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邦基在华的4家大豆压榨厂从2011年11月至今,各月均无进口大豆采购,但同期却压榨了475.9万吨大豆。
国储大豆释放:2012年1月17日至11月8日,陆续举行了36次国储大豆拍卖会,从4月份国储大豆开始密集成交,较好的成交势头一直维持到2012年11月8日举行的2012年最后一次国储拍卖会。2012年全年共释放国储大豆388.79万吨,上年同期只释放了1.61万吨。2012年前期释放的国储大豆陆续流向市场和加工环节,对压榨环节所需大豆形成了有力的弥补。后期释放的国储大豆还在陆续回运当中,因此388.79万吨的国储大豆释放量中,还有一部分以库存的形式存在,会对2013年的压榨量形成供给。
个别国产新豆补充:益海嘉里黑龙江地区的压榨企业金海粮油,在2012年1~12月压榨了16万吨大豆,同期黑龙江省内的大豆压榨企业共计压榨了123.83万吨大豆。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进口大豆5838万吨,增加11.2%,进口均价为每吨599.3美元,上涨5.8%。2012年1~11月份我国共计进口大豆5250万吨,比2011年同期的4722万吨增加528万吨,共计释放国储388.79万吨(2011年同期为1.61万吨),港口库存消耗126.07万吨(2011年同期港口库存增加41.37万吨)。
国储大豆的大量释放和港口库存的显著下降,对2012年大豆压榨行业原料供给形成有力的弥补,因此,2012年我国大豆压榨行业较2011年同期是“去大豆库存”的一年。2012年如果没有国储释放和港口库存消耗,大豆进口将进一步显著增加,破位6000万吨将势不可挡。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