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机场
宽体机销量放缓3年内难逆转 窄体机市场竞争加剧
发布时间:2017-02-26
近来,全球宽体机市场降温。波音公司首席执行官丹尼斯·米伦伯格(Dennis Muilenburg)认为,宽体客机需求量下降的局面将不会在2020年前逆转。波音空客两大飞机制造商的利润表现仍依赖窄体机的销售。
宽体机销量放缓787产量提高面临挑战
虽然宽体客机需求量下降的情况在近期内难以逆转,但这并不影响波音对787这棵“摇钱树”的信心。此前,波音公司计划将波音787的生产速率由每月12架提升至每月14架。
多年来,波音一直计划提高波音787的产量,以加速787飞机的交付率,减少该项目初期积累的巨额延迟生产成本。据了解,在787项目收支平衡前,延迟生产的总成本超过300亿美元。
随着宽体客机的需求量有开始下降的势头,分析师们开始质疑波音787产量提升至每月14架的计划。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几家分析机构认为2020年波音787的生产速率应该在10架/月。白金汉研究集团(BuckinghamResearchGroup)甚至预测称,到2019年,波音787将其中一条生产线上减产,由现在的12架/月降低至7架/月。
其中原因包括:油价降低,老旧飞机的服役时间延长;中国等关键市场的经济增速放缓,而且二级市场的价格信号表明宽体几供过于求等等。
虽然波音尚未决定何时将787的产量提升到每月14架,但米伦伯格表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波音787会在2020年后减产,以此反驳了上述分析机构的预测。
今年年初,波音迎来两笔787系列梦想飞机的大单。2月14日,新加坡航空对外宣布与波音签订了一笔总金额高达138亿美元的新宽体飞机订单。这其中包括20架777-9和19架787-10。三天后,吉祥航空宣布与波音签订5架波音787-9订单,此前吉祥航空一直保持着全空客机队。
吉祥航空波音787-9概念图。
777减产 波音需用窄体机弥补利润缺口
波音777飞机的销售也开始减缓。2016年9月,有消息称波音准备将777飞机的生产速率由每月生产8.3架降到每月7架。波音每年仍需要约40架777新订单,才能维持其生产计划。2016年,波音仅收获26架777订单。
这个十年末波音777生产线将向777X过渡,在过渡期波音每月将仅生产5.5架飞机,从而为777X提供生产空间。
波音777的产量对于波音公司的现金流及利润非常重要。在太平洋西北航空联盟(PNNA)会议上,航空咨询机构的专家凯文麦克(Kevin Michaels)指出:在向777X过渡时期,为了弥补波音777减产带来的损失,波音必须将737的生产速率提升至每月57-60架。根据他的预测,波音将在777上损失13亿美元。如果在此时能够增加波音737的产量,波音将能够获得30%的利润率增长,相当于25亿美元。
737需增产以弥补利润缺口。(来源:AeroDynamic)
波音737MAX将追回一部分市场份额
市场对窄体机需求依然强劲。目前,空客A320neo家族的市场份额大约在54%左右,波音737MAX的市场份额为39%,庞巴迪与中国商飞分食剩下的7%。
波音民用飞机集团市场营销副总裁兰迪·廷赛斯(Randy Tinseth)称,波音并没有对外披露737 MAX的订单情况,因此目前的数据多为估算与推测。他希望,在未来十年里,波音与空客能够平分窄体机市场。“50%的市场份额已经是很好了。”
截至2016年,737MAX与320neo订单比较。
一直以来,波音737MAX的订单表现不如A320neo。2012年737MAX订单数量经历大幅增长,虽有反转态势,但后势表现一般。
分析认为,737MAX的上升空间大于A320neo,因此在未来几年波音将追回一部分窄体机市场份额,缩小与空客之间的差距。
截至2016年8月,空客一共卖出了4796架A320neo,波音卖出了3278架737MAX。两者之间的订单差距是1518架。空客A320排名前37位的客户手中,共运营着约4200架现款A320(A320ceo)和1900架A320neo订单。若不考虑机队扩充和新增客户,空客A320neo的市场空间是2300架。反观波音,前37位客户运营着约4700架波音737(Classic+NG),以及1400架737MAX订单,因此737MAX的市场空间是3300架,比空客A320neo多出近1000架。
剩下的部分客户也将有以租赁的形式来运营737MAX和320neo。无论是替换老旧机型还是扩充机队,这两型飞机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意味着它们之间的竞争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