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运输
2018年智能交通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和市场进入壁垒分析
发布时间:2019-06-26
一、2018年智能交通行业的技术特点及水平
1、智能交通技术特点
智能公交系统是一个集成应用了众多高新技术的系统,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人机工程学、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机器学习、通信技术、计算机 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导航定位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智能公交系统 根据应用场景而用不同的技术,从车辆信息采集、车辆调度、实时监控、车辆维 修、信息发布、司机行为管理到辅助驾驶等功能,所运用到的技术呈现多样性和 交叉性。只有将这些技术综合应用,才能保证智能公交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实现, 直至整个系统的实现,从而彻底实现智能公交管理的模式及功能。从系统整体的 角度看,智能公交系统可以说是众多技术结合的体现。智能公交系统具有以下几 个特点:
(1)智能交通技术的集成性
智能公交系统将先进的信息、控制、通信与计算机技术和交通工程集成,进 而形成智能公交系统中各项特有的技术,如车辆信息采集和融合技术、车辆定位 及交通信息服务技术、公交车辆智能调度排班技术、视频大数据处理及智能识别技术等。
(2)智能交通技术的系统性
将智能公交系统的各项技术集成,形成一个有机和完整的系统,首先这些技 术手段本身符合系统的特定要求,并有助于实现系统功能;另外系统的技术与技 术之间有良好的接口和兼容性,整合到一起能真正实现系统的总体功能和目标。 这是智能公交系统技术系统性特征的要求。
(3)智能交通技术的先进性
智能公交系统的技术基础是新兴发展和迅速革新计算机、网络、通信、控制、 人工智能等技术,都是现代信息社会当中的先进技术。如何将这些先进技术应用 到传统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领域当中,形成先进的运输管理技术,是智能公交系 统应用和开发研究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
(4)技术的综合性
智能公交系统的定义明确指出要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 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有效且综合地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这一方面 说明智能公交系统包含了大量的技术,另一方面这些技术还必须综合利用,而不 是简单的叠加,技术与技术之间有很好的分工协作,才能实现一个大范围内、全 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p>
2、智能交通行业技术水平
经过行业内企业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相关软件开 发、设备制造及系统集成方面的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较大提高。行业技术水平不 断提高,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不断缩小,部分产品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 品的技术水平,行业总体进入了创新发展阶段。同时,我国智能公交系统建设立 足国情,创新发展了许多应用和技术,成效突出。
随着各种现代化的高新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GPS 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在 交通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类交通运输信息从采集、处理,再到为社会提供服 务都呈现出信息化、大数据化的趋势。同时,前端传感器与后端指挥中心之间存 在着大量数据的传输与存储,只有构建信息数据网络才能实现大规模海量数据的传输、存储与共享,因此交通系统亦呈现出网络化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推进,为智能交通的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
二、智能交通进入行业的壁垒
1、智能交通客户资源壁垒
客车生产厂商对产品质量和稳定性高度重视并且具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其在 选择供应商时首先要对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物流 配送能力等进行全方面的考察和了解,并且经过较长时间的供应商审核,才能确 定该企业成为其合格供应商。
供应商一旦通过汽车制造商审核、认定,即可以成为客户的标配供应商,形 成稳定的合作供应关系。供应商与整车厂具有较长时间的合作,且在业内具有较 高的品牌知名度,无论在同步开发、技术对接、客户服务、还是产品质量上都能 满足客户的要求。同时车载电气供应商在熟悉整车厂的工艺要求和设计风格等方 面也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通常只要供应商未出现重大产品质量问题,双方将保 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且整车厂商对供应商有一系列的资质要求,新进入企业 在没有客户积累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进行客户关系的培养,其难以在 短期内进入下游客户的合格供应商名录。
2、智能交通技术壁垒
随着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不断应用于智能交通行 业。一般而言,智能公交软、硬件产品需要运用复杂的传感技术、信息化技术、 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GI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PS 定位技术、大数据云 计算技术等
按照“十三五”规划,客车生产厂商将朝着“动力深度电气化、整车智能互 网联化、车身结构轻量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加强整车制造与清洁能源、车联网、 智能公交等技术的融合。因此企业需要组建一支技术水平高、研发能力强的团队, 不断投入对多学科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出适应新技术要求的产品,更好地 满足市场及客户的需求。同时在车载终端设备应用领域,由于车载智能终端以及 其他电气产品运行在车辆复杂的环境下,对其可靠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对 信息采集及存储系统抗震动技术、电源稳定性技术、耐高低温技术、防水防尘防火等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针对性的设计、生产比较可靠产品。此外,随着行业 对系统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需求快速增加,要求企业具备更高的系统开发和集 成能力。
为了保持持续的研发能力和较强的技术积累,需要不断投入大量的研发人员 及科研资源,长期经验积累。因此,较高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的要求成为新进 入企业获取市场订单、快速融入行业的一道壁垒。
3、智能交通资质壁垒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客车生产厂商已与客车零部件企业形成了较为稳固的 采购供应体系。为获得客车生产厂商、公交企业订单,客车零部件企业一般需要 通过严格的IATF 16949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及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认证, 并通过客车生产厂商的配套供应商认证程序。通常情况下,客车生产厂商对零部 件供应商的认证包括技术审核、质量审核、价格谈判、产品测试、产品试用、批 量装车等流程,整个周期较长,增加了双方的资金、时间、人力等成本。由于替 代成本较高,一旦双方建立起采购供应关系,往往较为稳定。另外,在长期紧密 合作中,现有零部件供应商应客车生产厂商的要求不断更新换代零部件,建立了 坚实的信任基础。因此,新进入企业必须在各个层级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才具备与 现有零部件企业竞争的可能。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