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管理包括城市交通管理、公路交通管理和其他交通管理。我国正处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之中,随着智慧交通、智慧城市、“雪亮工程”建设等政策规划的实施,交通管理行业正向物联网、高清图像、人工智能等方向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与安防的深度融合,促使新的市场需求不断涌现,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数据显示2016 年和 2017 年,我国智能交通行业市场规模分别为 1,014.80 亿元和 1,167.10 亿元;其中城市智能交通和高速公路智能交通合计规模达到 75%。

智能交通系统作为交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期间仍是我国交通科技领域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战略方向。“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对交通运输提出了重大要求,需解决我国综合运输效能低下、公众出行不便、交通安全态势严峻、交通能耗高、交通服务水平落后等迫切问题。
2012 年 7 月,交通部发布《2012-2020 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 年,基本形成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要求的智能交通体系,实现跨区域、大规模的智能交通集成应用和协同运行,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务和高效的物流服务,为本世纪中叶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指出,在“十三五”期间, 交通运输总投资规模将要达到 15 万亿人民币,到 2020 年,国家要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部分地区和领域要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的现代化。规划中特别强调:在智能技术的应用方面,要实现交通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经营业户和从业人员等基本要素信息的全面数字化,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信息的交换。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智能交通及管理领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行业规模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智能交通及管理市场需求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底,全国城镇常住人口 81,347 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 58.52%,较 2006 年上升了 14.18 个百分点。城市化率的快速提升对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
伴随城市化率的快速增长,带来城市交通的巨大需求。我国既是当今世界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又是交通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高速公路仍是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方向。根据《2017 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 年我国完成公路建设投资 21,253.3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2%。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 9,257.86 亿元,增长 12.4%;普通国省道建设完成投资 7,264.14 亿元,增长 19.5%;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 4,731.33 亿元,增长 29.3%,新改建农村公路 28.97 万公里。

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到 2030 年,我国规划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11.80 万公里,外加远期展望线路 1.80 万公里,普通国道达到 26.50 万公里。智能交通与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单位里程投资额中,智能交通系统投资的比例平均约占 2%至 3%,与国外 10%至 15%的比例相比,明显偏低,巨大的高速公路网络建设规模,将带来智能交通及管理领域的巨大市场需求。
汽车的保有量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汽车保有量急速增加。截至 2017 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 2.17 亿辆,仅次于美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使得城市拥堵等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亟需有效的方案和管理工具来改善现状,智能交通产品及设备将更为广泛地应用于诸如城市拥堵治理、智能化停车等领域。
数据显示,2017 年我国智能交通行业市场规模约 1,167.1亿元,同比 2016 年增长了 15.01%。
据智慧交通网数据,截至 2018 年 12 月底,我国智能交通千万项目(不含公路信息化)市场规模约为 208.56 亿元,项目数 1,167 个,市场项目平均规模约为1,787.13 万元。其中交通管控千万项目市场规模约为 165.14 亿元,项目 872 个,市场项目平均规模约为 1,893.80 万元;智能运输千万项目市场规模约 43.42 亿元,项目数 295 个,市场项目平均规模约为 1,471.80 万元。从市场规模来看,2018 年我国智能交通千万项目市场相比 2017 年增长 13%,其中交通管控千万项目市场规模占比达到 80%,交通管控项目为智能交通领域最核心的应用领域。
1、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应用的最重要的场景之一
智慧城市核心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政府、企业与居民之间的交互方式,在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上进行管理和整个城市的运营,满足政务、民生、经济活动等在内的各类需求。
智能交通体系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分支。2011 年国家开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并于 2012 年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试点城市,并将智能交通列入到国家智慧城市(区、县、镇)试点指标体系中。截至 2017 年底,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达 686 个,智能交通已经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突破的重要领域。智慧城市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智能交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最重要的场景之一,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
2、安防技术及安防工程与智能交通深度融合
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城市的安防从过去简单的安全防护系统向城市综合化体系演变,城市的安防项目涵盖众多的领域,涉及街道社区、楼宇建筑、银行邮局、道路监控、机动车辆、警务人员、移动物体、船只等,兼顾了整体城市管理系统、环保监测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等综合体系。安防行业重要的应用市场包括政府、交通、楼宇等,大多属于项目制,在安防项目和智能交通应用市场会出现较多的交叉、融合,智能交通企业凭借在智能交通领域的积累,也参与公共安全和平安城市建设市场。
以往智能交通行业更多的是系统集成,注重将其他领域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整合,更多的是结构数据的融合处理技术。安防技术进入智能交通领域之后,不但使原有系统和应用得到了加强,更为智能交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很多细分领域已经出现了创新型应用,如图片二次识别、视频交通流采集、视频浓缩、可视化信号控制等。
“十二五”以来,我国安防市场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根据《中国安全防范行业年鉴》数据,2016 年我国安防行业总产值已经达到 5,400 亿元,其中安防产品产值 1,900 亿元、安防工程产值 3,100 亿元、报警运营服务及其他产值 410 亿元。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平安城市”、“雪亮工程”建设的深入,以及 “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力,国内安防行业将朝着智能化、大集成化方向发展,预计至 2022 年,安防领域市场规模将接近万亿。
3、AI 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深度运用
传统的智能交通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独立,而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除了能引导传统智能交通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向纵深、智能化方向发展之外,还助推了各系统之间的横向融合,激发出更多的智能化应用,各系统间的数据融合共享成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
《“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贯穿于交通建设、运行、服务、监管等全链条各环节,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等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实现基础设施和载运工具数字化、网络化,运营运行智能化。
智能交通管理将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 针对交通行业的具体情景,对模型的数据、业务、算法进行集成,通过构建新的计算框架打通科学计算和传统业务应用之间的鸿沟。交通超能计算平台作为提供城市交通科学计算与服务的基础平台,通过深度应用 AI 技术,实现打造城市交通画像、交通元素素描等功能。
目前智能交通领域的智能化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周边的硬件设备及软件还未完善,还有很多环境和应用限制条件,其智能化主要集中在前端设备产品的某些智能功能以及一些配备智能分析的 NVR/DVR 和后端的智能分析平台系统。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成为交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技术, 智能交通的技术门槛有了极大的提高,系统的复杂性和技术性都呈指数增长。 车联网体系建设引发智能交通管理创新变革 车联网体系建设是智能交通、智能终端、城市交通管理和服务平台以及 4G 或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深度应用融合发展的结果。它集互联网通信技术、物联网感知技术、车载设备传感器技术于一身。在传统汽车的机电设备、电路设计、控制器设计、传感器设计相关集成领域、开源技术与共享开放标准在业内逐步统一的大环境下,车联网的信息融合优势和车辆载具的发展出现了爆炸式增长。随着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的不断完善,交通信息化乃至智能交通的行业发展,为车联网开辟了广大的发展空间,并通过智能交通业态的发展进一步提升车联网发展的速度。
随着智慧交通建设运营的推进,车联网的应用开始分布在交通堵塞控制、交通安全控制、交通信息服务、商业运营服务等方面,成为了交通路况感知网的采集终端和控制节点。路口红绿灯前端设施已成为集交通感知、网联通信、信号控制、数据交换于一体的智慧节点;中心智慧管控平台在网联交通大数据驱动下创新实现了交通运行动态诊断、路网交通拥堵快速疏解、诱导信息精准推送,为公众出行提供实时精准直观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人-车-路-云”协同服务平台开创了车联网环境下智慧交通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报告:
2020-2025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市场分析与行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