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的锂离子电池行业情况
在全球范围内,日本锂离子电池制造产业发展最早也最完善,因此,长期以 来日本在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占比虽然有所下降,仍占 据全球近50%的市场份额。随着产能的全球配置以及其他国家锂电技术的进步, 中国和韩国在全球锂电市场上快速崛起,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加。
在中国,伴随着宁德时代、比亚迪、比克动力、国轩高科、天津力神等一批 锂电企业的成长,中国在全球锂电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整体而言,全球锂电行 业以中、日、韩为主导的格局已经成形。未来,随着我国锂电资源储备优势、制 造成本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的进一步发挥,我国锂电市场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将 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全球3C锂离子电池市场日趋成熟,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已经成为 全球锂电池市场快速增长的最大引擎。
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锂离子 电池的出货量达到143.5Gwh,其中汽车动力锂电池的出货量达到58.1Gwh,储能 锂电池出货量达到11.0Gwh,其他传统领域锂电池出货量达到74.4Gwh。
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2017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电池制造企 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6,538.3亿元,同比增长26.45%,实现利润总额422.3亿元, 同比增长19.17%。其中锂离子产品主营业务收入3,749.3亿元,同比增长34.47%, 实现利润总额285.8亿元,同比增长25.8%。2018年1-9月,全国规模以上电池制 造企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4,566.6亿元,同比增长17.7%,实现利润总额174.1亿元, 同比减少22.4%,利润下降主要与补贴退坡、竞争日趋激烈等因素相关。
二、锂离子电池行业前景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全球锂电池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中日韩继续主导锂离子电池行业
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呈现三国鼎立的竞争格局。由于目前整个二次可充电电 池的产业链几乎已经全部转移至亚洲,在中国、日本、韩国相继扩大生产的背景 下,2016年中国、韩国、日本三国占据了全球锂电池电芯产值总量的98.11%。三 国的竞争策略各不相同,日本在竞争策略上更关注技术领先,已逐步着眼于下一 代锂电池技术的开发;韩国则更偏重于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及应用,产品以 中高端为主;中国目前主要着眼于动力锂电池及消费类锂电池的产能扩张,中国 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②锂电产业全球扩张的同时,重心向中国转移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日本、韩国、欧洲等锂离子电池生产厂家在全球范 围内进行产业布局,如韩国LG在波兰设电池工厂,韩国三星和韩国SK在匈牙利 设电池工厂,韩国LG、韩国三星、日本松下、德国大众在东南亚设新的电池工 厂。
在全球布局中,各大电池生产厂家均把中国作为全球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10月份以来,国际锂电巨头均开始大规模在国内布局,如韩国三星在西安 设立工厂,韩国LG在南京打造动力电池基地,日本松下在大连投资4亿美元兴建 汽车锂电工厂。在优良的投资环境、相对低廉的人工成本和锂离子电池广阔的市 场背景下,全球锂电池制造中心正向中国大陆转移。
随着锂电产业的全球拓展及全球锂电制造向我国进一步集中,我国锂电设备 制造业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锂电设备制造企业将会在未来 的市场竞争升级中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取得更强的竞争优势。
③中国锂电池产品定位由中低端迈向高端
早期,由于设备和技术上的优势,日本与韩国电池厂商占据了大部分中高端 电池的市场份额。而我国由于锂电池制造工艺水平较低,导致串、并联而成的多 芯锂电池组一致性较差,在市场上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随着储能电池、动力电 池对大容量、高性能锂电需求的增加,我国电池厂商需要进一步提升装备水平、 提高电池生产工艺。
解决锂电池组性能均衡的关键因素为材料技术和生产过程控制。过去我国由 于人工成本和产品定位较低,国内锂电池生产设备主要以半自动生产设备为主。 半自动生产线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并且手动操作会造成生产精度差、生产效率 低等弊端。而在锂电池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参数和反应条件出现微小偏差,都会 影响成品的一致性导致合格率无法达到量产的水平,从而影响电池组一致性。所 以,提高生产设备自动化水平及精密度是我国锂电池行业由中低端迈向高端的关 键。
近年来,政府层面密集推出相关指导意见和办法等政策,不仅可以推进锂电 池产业的规模化,而且能逐步降低锂电池的生产成本。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在研 究报告中预测:中国锂电池实现技术升级后,2020 年新型锂电池单体的能量密
度提高一倍以上,达到350Wh/Kg,成本降低50%,达到0.6 元/Wh;电池系统 能量密度提高一倍,达到250Wh/Kg,成本降低一倍,达到1.0 元/Wh。这将进 一步使我国锂电池的定位迈上高端行列。加上新能源汽车政策上的持续利好、国 际市场的战略转移以及广阔的新能源市场,这将给锂电池行业带来一系列长期利 好。
未来,随着大容量、大功率储能电池、动力电池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我国 主要锂电厂商需要在中、高端领域提升竞争实力,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除了在 锂电生产应用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实力、攻克尖端技术外,在锂电装备 领域也需要加大投入。锂电生产厂商需要与上游设备制造厂商在设备如何提升生 产工艺水平领域协作研发,共同推进技术进步。
三、动力电池行业近期面临调整的可能性
2013年以来,在国家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的背景下,电动汽车产量持续快速 增长,带动了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17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77.7万,同比 增长53.3%,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57.8万辆,同比增长110.3%,新能源商用 车销量达19.8万辆,同比增长13.0%。2018年,中国新能源车型产销量累计分别 达到127.0万辆和125.6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59.9%和61.7%,在整体车市冷淡的 情况下新能源汽车成为行业的增长亮点。
市场的供不应求,导致业内企业对锂电池市场前景十分看好,投资建厂增加 产能成为几乎所有电池企业的必选项。2016年以来,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动力电 池产能扩充浪潮,动力电池的投资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新能源汽车的产销两旺对 动力电池的需求拉动,却并未让所有的动力电池厂家受益。从目前企业的规划产 能和市场实际需求来看,动力电池产业已显现产能过剩苗头,或将由2015年的产 能严重不足向未来几年的产能过剩翻转。目前动力电池的产销主要集中在比亚 迪、宁德时代(CATL)、国轩高科等一线动力电池企业。目前国内动力电池行 业逐渐开始呈现了高端产能供不应求,低端产能过剩的发展趋势。
同时,大量投资的涌入,锂离子电池行业出现了企业数量过多、产能分散、 低端产能快速扩张、核心技术缺乏等现象。针对行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国家产业政策发生了一定的调整。
通过对比2017年的财政补贴文件(财建[2016]958号《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 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和2018年的财政补贴文件(财建[2018]18号《关 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18年的财政补贴文 件的主要变化如下:
补贴方案削低补高、进一步鼓励技术进步。2018年新版补贴方案里,将“提 高技术门槛要求”作为开宗明义的首条纲领,明确提出要鼓励高能量密度、低能 耗车型应用,将补贴资金显著倾斜于更高技术水平的车型,而且维持对燃料电池 的补贴额度不变。这表明,在经历了萌芽、起步、规模推广之后,行业主管部门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提质换挡期,对于新能源汽车综合技术水平的发展提升比以 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看重。2016年-2018年纯电动汽车补贴标准(国家补贴)如下 表所示:

由上表可见,近年来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下降清晰可见,而由300km≤ R<400km和R≥400km这两档补贴2017年至2018年的变化情况可见,政府鼓励高 能量密度、低能耗车型应用,将补贴资金显著倾斜于更高技术水平的车型的举措, 可以说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进行了结构性调整。目前国家政策已经较为 明确,将重点扶持少数龙头动力电池企业,避免资源浪费,加快行业集中度的快 速提升。电池将更加注重安全性、能量密度的提升,技术落后的企业面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