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备
中国智能电能表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2-11-16
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产业政策支持
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我国政府已承诺到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2011 年5 月,《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1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中要求: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输配电价改革,推进竞争性电力市场建设和大用户直接交易试点,完善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形成机制,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择机实施居民用电阶梯电价。
2011 年11 月29 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居民生活用电试行阶梯电价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对居民生活用电开始试行阶梯电价。智能电能表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是实现阶梯电价的物质保障前提。电能表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属于国家发改委鼓励类产品,国家电网“十二五”规划在用电环节智能化的主要目标是:完成智能双向互动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全面覆盖;在智能用电服务系统、电动汽车充放电等新技术、新设备、新商业模式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深化智能量测体系建设,智能用电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这一切政策、措施为电能表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必将会推动其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
2、市场前景广阔
智能电能表大面积推广已是迫在眉睫,国家电网 2009 年12 月份开始实行智能电能表的统一采购,2010 年国网公司共采购电能表5,000 万台左右,中标金额约88 亿元。根据国家电网“十二五”规划,开展用电信息系统的全面建设,2011 年底达到35%的覆盖率,安装5,500 万台智能电能表;2012 年底达到65%,安装5,500 万台智能电能表;2013 年底达到90%,安装5,500 万台智能电能表;2014 年底达到100%覆盖率,安装2,200 万台智能电能表;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对直供直管区域内所有用户的“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
新一轮农网改造将用3 年时间投2,000 亿元资金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2010 年国家投入120 亿元资本金,未来两年国家资本金的投入将不低于该数,专家预计这一轮农网改造将带动超过1,800 亿元,甚至有望超过2,000 亿元6。
据估计,到2020 年全球范围内将要安装20 亿台智能电能表,扣除中国3.5 亿台,国外市场约有16.5 亿台的需求。国内、国外市场为电能表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使电能表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的技术创新和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
根据国家标准,电能表需要限期使用,到期轮换。因此随着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电能表市场容量会持续增长。
3、城镇化进程的推动
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国家将不断加大对中小型城市及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农村城镇化建设将持续、快速推进。根据2011 年2 月28 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华网访谈室接受专访,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表示“……我们计划在今后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 万套。”从而带动电能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需求量的增长,同时随着新建住宅的增多,也将进一步拉动居民新增用户电能表的增长,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也将同步快速增长。
4、构建“智能能源网”的需要
能源问题已成为全球未来发展的焦点问题,能源变革之于传统变革不同之处在于它实质上是催生了新的产业革命、技术革命和思想革命。智能能源网是将水、热力、气、电等能源构建成为智能网络,不仅要求各品种能源实现智能化,还需要将不同能源品种网络有机整合,形成跨能源品种的能源生产、流通(交易)、消费网络。智能能源网的推出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大发奠定并网基础,促使能源使用的可靠、经济、高效和环保;同时,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变,改变中国公众和企业的能源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这一覆盖智能电网且层次更高的智能能源网则无疑会带来更大的投资拉动,预计全部建成需要的总投资额可达上万亿元7,智能计量仪表及信息采集系统产品作为构建智能能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九)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行业竞争激烈
2009 年之前,用电设备是由各地电网公司组织招标,从而使得电能表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生产企业数量较多、规模偏小,地域特征较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能表行业的发展。随着国家电网对电能表产品实施集中规模招标采购,引导行业竞争向技术、品牌、产品附加值等高水平、良性竞争态势发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电能表行业发展将面临更大的竞争。
2、高级复合型人才紧缺
电能表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涉及多种技术,随着用户需求、应用模式和政策措施的改变,要求不断地创新,产品更新频率逐步加快。从产品研发、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管理、服务管理、信息管理等诸多方面加大了对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高级复合型人才短缺,专门从事对行业发展进行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及重大专项研究的力量薄弱,高端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与国外产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