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私有化浪潮中,像Ranbaxy等大型制药企业开始通过收购进入医院产业。目前中国的医药上市公司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始这一进程。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而言,介入方式主要为新建、并购以及托管:
专科领域成熟,综合医院升温:从时间轴上看,上市公司在专科领域的动作较多,且多家已进入连锁化阶段;而综合的公立医院近几年在政策性的推动下,开始升温。新华医疗于12年4月底月与淄博昌国医院合作成立医院投资管理公司,尝试介入医院产业;
综合医院以收购中等规模为主:由于综合医院的人才和技术要求较高,培育期较长,投资回收期大概在5-7年,而收购通常可依赖于现有生产要素,经营风险相对较低,益佰制药的灌南县人民医院、金陵药业的宿迁医院在收购时都为二级医院;
托管模式初步试水:天士力在2011年7月托管普洱市中心医院,可看作是对医院服务领域的初步尝试;
依托专业医疗资源进行管理、技术输出:医疗服务领域的专业属性对人才、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双鹭药业与新乡中心医院合作、康美药业与省中医院联手、鼓楼医院集团技术入股宿迁医院等。
上市公司进入医院产业路径
上市公司试水医院产业案例
上市公司介入多为探寻产业链延伸上市公司在看好医院产业蛋糕的同时,通过产业链延伸与主业契合,更好的发挥协同效应。除了爱尔眼科、通策医疗两家专业的医疗服务类上市公司,多数制药公司从相应的细分市场切入。如马应龙的肛肠医院、中源协和的干细胞医院、康美药业的中医院、华邦制药的整形美容医院等。其中马应龙在2009~2011年,通过新建、并购方式,已拥有5家肛肠医院,武汉、北京、西安三家肛肠医院已实现盈利,集团规模初具雏形。
上市公司涉足医院旨在向主业下游产业链延伸
相比于专科医院,经营多种处方药的制药企业则更多的选择综合医院进行产业链延伸。由于新建的回报周期较长,收购成为了主流模式。
对于制药企业而言,进入医院产业有助于提升终端控制能力,一方面能保障制药公司主导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单靠少数几家医院难以发力,医院集团化应是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药品流通的“暗扣”环节,节省医院的采购成本,这将契合付费方式改革导向下的游戏规则,有效提升医院的盈利能力,从而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
提升终端控制力有利于契合政策导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