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料
2018年全球染料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9-07-18
在染料行业的发展进程中,英国、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先进发达国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分别占据过领先地位,对合成染料新品种的不断研究开发、 对合成染料生产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世界染料生产 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外国公司或跨国公司,如:1857 年Perkin 在英国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家染料厂,英国的帝国化学(ICI),德国的巴斯夫、拜耳、卡色拉、 赫司特,瑞士的汽巴、嘉基、山道士,美国的NAC、杜邦、伊斯曼科达等世界 知名公司。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亚洲的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在染料生产行业中迅速崛起,染料生产量逐渐超越西欧和美国等先进发达国家,但染料 产品的技术含量、商品附加值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1)染料行业重组整合频繁,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跨国染料公司之间的一系列重大重组事件,改变了整 个染料行业的格局:德国拜耳公司和赫司特公司合并了双方的染料业务,组成了 德司达公司;瑞士山德士公司分出了科莱恩公司;瑞士汽巴公司分出了汽巴精细 化学品公司;德国巴斯夫收购了捷利康的染料部门等。随着德司达和巴斯夫染料 部门合并,创办新的德司达公司,染料行业的重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世界级的 染料生产商逐步由6 家变成3 家,形成了德国德司达、瑞士汽巴精化(后被亨斯 迈收购)及科莱恩三分天下的局面。
生产国际化、产销区域化、贸易自由化等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发达国家减 少或关闭本国生产装置,转移到新兴市场地区生产,国际化成为染料工业发展的 必然趋势。染料企业需要发挥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通过合资、合作、兼并与 收购等形式,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我国部分企业已经迈出了跨国并购的步伐,如 浙江龙盛2007 年入股印度上市染料公司KIRI,同时合资组建龙盛—KIRI 染料公 司,并享有60%的控股权;2010 年浙江龙盛成功收购德国染料企业德司达。
(2)染料产业转移助力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染料生产国
从20 世纪末,染料的生产与供应中心开始从欧洲向亚洲转移。由于中国和 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染料工业的崛起,世界染料生产能力近年来增长迅速,致使供 需关系失衡,产大于需,造成全球染料生产商的竞争空前激烈。发达国家许多从 业近百年的老牌染料生产企业也都处于亏损边缘。于是,全球各大染料生产公司 纷纷把非核心产品的生产装置向中国和印度转移,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较低 的环保成本同发展中国家的染料工业竞争。
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染料生产、出口和消费的第一大国,2017 年中国染料 年产量已达到99.19 万吨,约占全世界产量70%左右,产能和需求都稳居世界第 一位。发达国家企业已逐步退出基础的染料合成业务,形成了主要依靠进口中国、印度两国的染料半成品来加工生产高附加值染料产品,或直接采购两国OEM 厂 商的染料产品并贴牌销售的经营模式。
(3)染料绿色、环保类和满足中高端需求的产品将成为行业发展方向
由于世界范围内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保政策要求的日益提高,纺织品及纺织 品生产的环保问题受到高度重视,无毒害、无污染的“绿色织物”已成为一种纺 织品生产和消费的主流,绿色纺织品已成为国际纺织品贸易的基本要求,例如国 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在每年初颁布的OEKO-TEX Standard100 标准,欧 洲委员会于2006 年1 月施行的REACH 法规等都对纺织染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一方面提高了新纺织品及染料的研制成本,另一方面也将促进染料产品向绿色 环保的方向转变。
染料报告显示随着国际纺织品市场上新的及改性纤维的开发以及各种纤维通过混纺、交织 等以提高服装性能的应用的推广,同时印染设备升级换代和配套新工艺及节能减 排和生态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早期开发的染料已越来越表现出某些性能上 的不足和缺陷。因此,近年来市场上逐步涌现出了一批能够满足新的需求的差异 化染料产品。这其中一部分是新结构的染料,另有一大部分是对原有品种染料的 改进,这类改进包括染料分子官能团优化、配方优化和功能开发等,主要体现为 改变染料分子官能团提高染色性能和染色效果、通过复拼增效优化新的配比从而 提高染色应用效果,或满足新的环保工艺的要求。
(4)染料产品特色化、丰富化将会得到更多染料企业重视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纺织品的消费呈现出市场、品种、式样、花 色多元化及崇尚自然环保的趋势,特别是当今消费者对纺织品的个性化、舒适化、 品牌化和时尚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各种新型纤维和混纺面料产品不断涌现, 以迎合消费者的特殊需求。这将推动具有更好染色性能指标和特色化染色效果的 染料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染料产品的种类也将更加丰富。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