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
2015年实现大病不出县跨省医费即时结
发布时间:2013-01-08
1月6日,据从省医改办获悉,省政府近日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我省基本实现小病在乡村或社区、大病不出县,力争使群众在县域内就诊比例达到90%以上。到2015年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均年筹资标准分别达到450元和420元以上,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普遍达到75%以上。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
根据方案目标,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提高到40元以上,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5%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率达到50%以上,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6%以上。在医疗卫生资源方面,每个县建设1—2所达到二等甲级水平的县级医院(含县中医院)。全省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群众在县域内就诊比例达到90%以上。
政府卫生投入的增幅超过经常性财政支出增幅,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婴儿死亡率降低到9%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30/10万以下。
提高封顶线和救助比例
方案提出,建立重大疾病保障制度。提高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基金水平,扩大疾病保障种类,发挥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其他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社会慈善的协同互补作用,政策联动,利用基本医保基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或建立补充保险等方式,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能力,使重特大疾病的补偿比不低于80%,减轻城乡居民家庭因病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的沉重负担,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因病致贫问题。
资助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取消救助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和救助比例。对低收入大病患者的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时效,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探索建立无经济负担能力的病人发生急救急诊医疗费用的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慈善医疗救助。
实现跨省医疗费用即时结算
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到2015年,全面实现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初步实现跨省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完善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基本实现职工医保制度内跨区域转移接续,建立具有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等复合功能的医保信息系统,全面实现与定点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
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结合疾病临床路径的实施,改革按项目付费方式,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推行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等付费制度改革。建立医保对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增长的制约机制,制定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总体控制目标并分解到定点医疗机构,将医疗机构次均(病种)医疗费用增长控制和个人负担定额控制情况列入医保分级评价体系。
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从22个县级公立医院试点开始,推进编制管理、补偿机制、人事分配、采购机制、价格形成、便民惠民措施、医院管理、医德医风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建立起公益性服务机制、竞争性用人机制、激励性分配机制。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