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
2020-2025年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分析
发布时间:2020-02-17
为缩短医药流通环节,使之更为透明可控,近几年,政策层面对医药行业“辣手”频出。从2014年发改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冷链运输物流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到最新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医药流通行业可谓管理甚严。
2016年医药流通行业政策环境主要有两票制”与“营改增”、药品质量追溯体系及新版GSP、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等政策。
1、两票制”与“营改增”等措施实施将改变医药流通行业竞争格局
2016年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推行从生产到流通和从流通到医疗机构各开一次发票的“两票制”,使中间环节加价透明化;
2016年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提出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和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等,明确要求医改试点省份要在全范围内推广“两票制”,积极鼓励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推行“两票制”。
尽管“两票制”推行的缘由值得探讨,但是,“两票制”的推行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药品价格透明化,有利于淘汰不规范的医药商业公司及代理商,有利于具有全国经营网络的药品流通企业的发展,提升行业集中度。营改增的实施也将加大医药流通企业违规成本,促进行业规范经营。
一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两票制”落地,未来缺乏品种资源和终端医院覆盖不足的区域型中小商业公司或将出局。随着监管力度,尤其是票据查处力度的加强,部分非规范性企业也将逐步退出市场,拥有较强上游工业品种资源以及下游渠道优势的龙头商业公司将迎来并购整合机遇,预计未来各省份或将最终形成3(国药、华润、上药)+1(九州通)+N(各省份区域龙头)的新商业格局。
国泰君安在一份研报中提出,2015年,全国医药流通行业销售总额为16613亿元,较上年增长10.2%,行业增速从15%至20%下滑到10%左右。“两票制”、营改增和流通行业自查等多项政策的综合推进,将使以小规模市场代理业务为主的企业无以为继,新一轮整合浪潮不可避免,地区性龙头,资金实力雄厚,下游标的资源丰富,在流通体系变革中更占优势。
事实上,在“两票制”最先落地的福建省,药品配送商已大幅减少。有数据显示,福建省2012年药品配送商达176家,而据福建省药品集中采购网最新数据,2016年配送商仅40家左右,近80%企业消失。
2、完善药品质量追溯体系及新版GSP的实施将使企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
2016年,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管总局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药品追溯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整治药品流通领域违法经营行为的公告(2016年第94号)》明确指出建立食品药品追溯体系的责任主体是企业,并要求企业对2013年7月1日以来的经营行为进行追溯自查,在此基础上监管部门将组织包括飞检在内的多种形式检查,如存在问题企业将可能面临包括直接吊销执照等严厉处罚。
2016年7月20日,食品与药品监管总局公布《关于修改《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决定》(即2016年新版GSP),要求生产经营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食品药品追溯体系。食品与药品监管部门对药品流通行业的监管将会更加严格。
3、中医药发展获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鼓励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加强第三方检测平台建设,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