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

发改委欲解决药品"降价死"怪圈 称将保证企业利润

发布时间:2013-01-11
为何药品一降价,就很快在市场消失?药价虽多次调整,为何仍居高不下?
  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自2月1日起调整呼吸、解热镇痛和专科特殊用药等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平均降幅15%,高价药品平均降幅20%。 
  药品降价深受百姓欢迎,但不少患者担忧,过去有些药品一降价很快在市场上消失,被戏称为“降价死”,此次调价会不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也有人说,药价虽多次下调,但为何药价仍居高不下。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士和专家。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宋大才表示,药品“降价死”主要还是个别企业的个别品种。一部分原因是有些药品临时性供应下降,但短期内会恢复供应。他坦承,文件生效后,有些药品可能会短缺,但随后会恢复供应。 
  “一些规格或制剂消失也可能是企业经营不善引起的。”宋大才说,这种情况会有其他企业的其他药品保证供应,符合调价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初衷。 
  此外,也有少量药品因发病率低导致企业利润低不愿意生产和某些药品原料国内不能生产导致药品供应不足。有关专家表示,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政策不完善,和配送不及时也是造成“降价死“的重要原因,今后需进一步完善药品招标采购政策。 
  宋大才说,保证药品可以持续的供应,是药品调价的基本初衷。此次调价考虑了补偿企业生产成本,将保证企业合理利润。 
  近年来,发改委等部门也不断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要求对调整价格后药品销售数量产生明显变化的,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违法行为的,及时予以纠正。 
  近年来,我国药品价格多次调整,但很多人感觉价格仍高。宋大才说,“前后我们共进行了3次药品调价,但具体到某种药品来说,最多的只调整过3次,有些可能并未调价,所以有些人感觉不明显。” 
  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列入国家医疗保险用药目录的药品和部分特殊药品的价格制定。2000年以来,我国共进行了3次价格调整,分别为2001年至2003年,2006年至2007年,和从2011年开始的本轮药品价格调整。 
  针对一些外资药价格高企和国产药价格差距较大的现象,一些网友认为是分别待遇。宋大才表示,如果外资企业生产的药品创新性不大,执行的是国内价格,“对于外资企业的一些药品,今后还将引进国际价格比较。” 
  据悉,此次药价调整也注重加强了对低价药品的价格扶持。特别是对临床短缺的低价药品,在开展成本价格调查、专家评审和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了价格,以鼓励低价药的生产供应。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

Copyright © 2018 中国市场研究网
中国市场研究网(www.hjbaogao.com.cn)提供各行业研究报告及市场前景分析调查报告,是您首选的行业调研报告网站。
copyright @ 2002-2017 hjbaoga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市场研究网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首页
分类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