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仪表

书画辨伪“光学仪器能包打天下”?

发布时间:2013-07-06
  在如今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九伪一真”早就不是新闻。近日,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推出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以光谱等高科技手段为艺术品“验明正身”,却没有引来想象中的一片叫好。机器未必比肉眼更靠谱?原因耐人寻味。
  光谱之下年代无所遁形
  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历时数年研发而成,通过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等光学设备,分析作品使用的纸张、颜料、墨迹、印章等的年代与出处,从而达到区分真伪、为艺术品断代的目的。比如,古代作品的墨色中,不应含有近现代才有的人工合成化学成分如丙烯类绘画色。再如,普鲁士蓝是外来颜料,传入中国的时间可以成为断代依据。若经科技检测,一幅中国古画使用了普鲁士蓝,其年代标注却早于普鲁士蓝传入年代,那么这幅画就应被质疑。
  研发者以“中医与X光”比喻科学鉴定系统的诞生意义。过去,专家鉴定书画真伪只凭肉眼和经验,就像中医望闻问切,现在有了光谱仪、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如同借助X光、CT帮助了解机体内部情况,使鉴定者长了一双“火眼金睛”,对书画材质从内到外透彻了解。原本没有统一标准的书画鉴定,可由机器一锤定音,再不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仪器鉴定也不能包打天下
  光谱鉴定排除了肉眼鉴定的盲点,本该一片叫好。但在业内专家看来,依靠科学仪器只是艺术品鉴定的手段之一,不能作为惟一的依据。“传是拍卖”书画艺术顾问谢尚晋表示:“有些赝品,在造假的过程中用的是老裱、老纸还有老墨,科学仪器只能鉴定出它的年份,却不能真正鉴定出是不是画家本人的作品。”他认为,过于依赖科技,反而会造成鉴定偏差。国内有一位唐三彩制作高手,作品几乎以假乱真。他制作的一批唐三彩曾三次通过机场安检仪器,在第四次过关时被认为是“国宝出境”。送到专业鉴定仪器下做检测,竟然成了有3000年历史的文物,让人啼笑皆非。
  中国书画悠久的作伪历史,更让科技常有失手时。米芾《书史》记载他临写的王献之《鹅群帖》及虞世南书,被染成古色,加上从别处移来的题跋,装在一起,还请当时的名人题字,这样的宋代“赝品”如能流传到今天,同样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假作真时真亦假”,在艺术品收藏拍卖中并非一句笑话。
  “眼学”和技术双保险
  对于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可能引发的质疑,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课题负责人尹毅表示,科技鉴定和肉眼鉴定是书画鉴定的两种不同体系,“眼学”也是一门科学,应使其与现代科技的“火眼金睛”相结合,才能承担起中国书画鉴定的历史使命。
  另一方面,支持肉眼鉴定的传统派也承认,光凭经验辨识真假有其弊端,“怎样鉴定书画?笔墨风格最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它却不是最具说服力的;有时,简直就是最没有说服力的。对笔墨的解释,正、反双方甚至可以从完全不同的方向去运用。”眼下,墨迹扩散分析可达纳米级别,这样的分辨率完全能够为年代辨别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书画鉴定需要科技配角,不久的将来,也许就是肉眼与科技同唱主角。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

Copyright © 2018 中国市场研究网
中国市场研究网(www.hjbaogao.com.cn)提供各行业研究报告及市场前景分析调查报告,是您首选的行业调研报告网站。
copyright @ 2002-2017 hjbaoga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市场研究网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首页
分类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