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仪表

2018年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利润水平和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发布时间:2019-07-10
一、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的利润水平

汽油机尾气后处理产品推广较早,市场已较为成熟,竞争较为激烈,相对 行业利润水平较低。随着排放标准的升级,对技术要求不断提高,成本压力不 断增大,尤其考验企业的生产一致性、产品精细化和成本控制能力。如果自主 品牌企业不能与时俱进,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柴油机尾气后处理起步较晚,市场的竞争充分程度不如汽油机后处理,且 产品结构复杂,种类多样,技术门槛高。就目前来看,柴油机尾气后处理行业 利润水平总体较汽油机高。
具体到柴油机尾气后处理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各类催化剂技术、电控技 术、系统封装集成技术和整车匹配标定技术等,全面掌握以上核心技术的企业 往往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和较好的成长性。
二、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进入的主要壁垒

1、发动机尾气后处理环保准入壁垒
2017 年1 月前,为严格实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部对机动车产品 是否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进行型式核准,由汽车整车厂商和发动机厂商依据 当期执行的或将执行的排放标准就特定车型及机型向环保部提出核准申请,只 有通过环保部核准并经公示进入环保部达标车型目录(需明确注明其配套使用的 后处理产品型式、关键参数和生产厂家)的车型及机型方可进行生产和销售。
发动机和整车产品获取型式核准公告的检测程序较为复杂,不仅要通过各 项性能试验,还要通过数百小时或十几万公里的耐久性测试(标准越高,耐久要 求越长),测试合格后,方可向环保部申报,通过后,才能获批进入环保目录。 此外,整车企业一般还要开展高温、高原和高寒等极限试验来考察关键零部件 包括后处理产品的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因此,从开始开发设计到最终实现批 量配套,少则两年左右,多则三五年。也正是因为开发过程的投入高、周期 长,一旦形成配套,合作关系相对就比较稳定,除重大质量问题或成本明显不 具备竞争力的情况,下游车企和发动机企业一般不随意更换该类关键供应商。
2016 年8 月24 日,环保部发布《关于开展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信 息公开工作的公告》规定,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生产、进口企业,应当向社 会公开其生产、进口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环保信息,包括机动车和非道 路移动机械污染控制技术信息;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检验信息:型式 检验、生产一致性检验、在用符合性检验和出厂检验信息,包括检测结果、检 验条件、仪器设备、检测机构信息等。
根据该公告规定,2017 年1 月1 日起环保部不再对新申请的发动机及整车 排放达标情况进行核准并发放型式核准证书,但发动机尾气后处理企业仍需与 发动机或整车厂协同开发并经国家检测中心测试通过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 机动车型式核准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了机动车环保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并未改 变后处理企业与发动机及整车厂的合作模式。
因此,对于新进企业而言,环保准入是第一道门槛,且周期长、投入大、 技术门槛高。
2、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技术实力壁垒
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涉及化工、电子、材料、机械等多个专业领域,且与发 动机和整车密切联动,因此又要求具备内燃机和车辆等的专业知识。产品品质 不仅取决于企业生产和研发的硬件设施,也与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分析检 测、管理水平,这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市场上车型和机型层出不穷,排放升级又 推动着后处理产品更新换代,这都需要很强的持续开发能力和定制化开发能 力。
尾气后处理行业研发模式需要企业建立持续开发的创新机制和强大的技术 研发团队,不断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持续保持较强的创新开发及工程开发能 力,从而推动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流程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技术实力的提升不 仅要求企业不断投入大量的资金,还取决于人才的积累、研发的积淀和企业创 新文化的培育,均需要较长的过程,从而对行业新进企业形成了较高的壁垒。
3、发动机尾气后处理客户资源壁垒
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的下游客户为发动机厂商和终端生产企业(如整车厂 商),对供应商的能力要求很高。新企业要进入整车及发动机制造商的供应商序 列,除获得ISO/TS16949、IATF 16949:2016 等第三方认证外,还需通过客户 严格的合格供应商审核,审核内容主要涵盖供应商质量控制能力、生产组织能 力、企业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等。
取得合格供应商资格后,客户还会对供应商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质量体系 审核和抽查,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企业需要前期较大的投入和长期的积 累,方能通过这些严格的审核,具备配套的资质。该类下游客户均倾向于长期 合作、稳定互信的供应商群体。
因上述认证、审核要求很高,一般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投入,新进 企业需要承担前期投入大、收益周期长的风险。
4、发动机尾气后处理专业人才壁垒
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学科交叉型行业、应用导向 型行业,国内该行业起步晚、起点低、人才积累薄弱,即便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 构,从事该类研究的专业人才也相对较少,尤其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而具有实际产品开发和应用经验的人才更为缺乏。随着行业的发展,不仅要 求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要有协同协作 开发的能力,因此人才集聚和团队建设就尤为重要,而新进企业很难在短期内集 聚行业的优秀人才。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

Copyright © 2018 中国市场研究网
中国市场研究网(www.hjbaogao.com.cn)提供各行业研究报告及市场前景分析调查报告,是您首选的行业调研报告网站。
copyright @ 2002-2017 hjbaoga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市场研究网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首页
分类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