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建材
我国低压聚乙烯HDPE供需结构及发展方向
发布时间:2018-02-04
我国的HDPE在应用领域上与国外基本相似,但也有不足之处,如管材主要为建筑用管材,而燃气管专用树脂几乎全部进口。与通用树脂相比,专用料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空间大,经济效益显著。在PE的3大产品类型中,HDPE以其独特的性能和应用范围宽等优势,适合生产专用料产品。2005年我国PE专用料需求量达3.93Mt,其中HDPE所占比例达40%,与发达国家专用料中HDPE所占比例(50%-60%)还有差距,随着国内PE技术的不断提高,HDPE专用料的发展还会有很大空间。
我国HDPE的主要消费领域是注塑、吹塑、薄膜及管材制品,2004年HDPE在这4个领域中的消费量分别占总消费量的25%,18.5%,17%,15%。其中,HDPE注塑料最大的消费领域是包装桶、摩托车配件、瓶盖等,HDPE注塑料具有流动性好、耐低温性能优异、市场应用范围宽等特点。
2002年我国HDPE注塑料的产量为56.4kt,产量最大的两个产品牌号是2200J和1600J,主要用途为工业包装箱,燕山石化公司和大庆石化公司是主要生产企业。未来对该产品的要求是具有更高的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更好的加工性能和低成本。
2002年HDPE中空吹塑料消费量为400kt,其中国产料为210kt,主要应用于中小型中空吹塑料,少部分应用于大型中空吹塑料。大型中空吹塑料主要用于汽车油箱、大型座椅等吹塑制品,主要牌号有韩国三星公司B120A和德国巴斯夫公司4261A。上海金菲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简称上海金菲公司)生产的HXM50100主要用作汽车和摩托车油箱基料。200L以上大型中空容器主导牌号是5200B,主要生产企业有燕山石化公司和扬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扬子石化公司)。
HDPE薄膜料中,进口料占据了80%。进口的主要牌号有韩国湖南石化公司的5000S、韩国油化公司的F600。国产主导牌号是扬子石化公司和燕山石化公司的7000F,主要用于加工包装膜、大棚膜、商品袋。采用联碳气相法生产的DGDA6098高强膜料,是中国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齐鲁石化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主要用于加工购物袋、产品袋、多层复合袋。高相对分子质量HDPE是高强度HDPE薄膜料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双峰分布的HDPE。欧、美、日等国家的一些大公司相继推出优质膜用高相对分子质量HDPE。在性能相近的情况下,高相对分子质量HDPE膜比LDPE膜薄50%,比LLDPE膜薄20%-30%。由于高相对分子质量HDPE膜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受到用户的欢迎,是纸包装行业强劲的竞争对手。
随着建筑业和节水工程的迅速发展,我国HDPE管材市场颇具发展潜力。据预测,国内塑料管的消费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9%以上。目前,我国PE管材专用料的生产呈现出牌号不齐、规格不配套的状况,与PE管材生产能力相比发展滞后。国内只有少数树脂生产厂能生产管材专用料,上海金菲公司是国内HDPE管材产量最大的生产商,其次是燕山石化公司、大庆石化公司及扬子石化公司,主导牌号是6100M。而我国真正燃气管材专用料只有齐鲁石化公司生成的DGDB2480H和DG-DB2480HBK两个牌号。
在欧洲市场,HDPE在各种管材中所占比例近30%。与国外相比,我国HDPE管材树脂的开发及应用还有较大的差距。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年,我国PE管材厂增加近40家,2002年又增加50家左右。从发展水平看,应该说PE管材的起点不低,与国外水平相差不大,很多设备就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
但与此同时,我国PE管材专用料的发展相对滞后,管材加工用原料及技术性能尚不能满足需求,只能依赖进口。国外PE管材专用料如PE80和PE100等牌号也进入国内原料市场。为了彻底改变进口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建议新建的大型HDPE装置的产品主要定位在顶替进口专用料上,以生产中、高档专用料为主,解决老装置产品结构单一、市场适应能力差的问题。老装置则以生产改进型通用料为主,同时开发部分新产品,做到专用牌号与通用牌号相结合,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使新、老产品相互补充,更加接近市场需求。
今后几年,在HDPE新增生产能力中,中海壳牌公司将新增200-250kt/a,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简称茂名石化公司)将新增350kt/a,兰州石化公司将新增250-300kt/a,大庆石化公司将新增250-300kt/a。预计到2007年,我国HDPE的总生产能力将达到2.6Mt。若消费量按年均增长速度9.0%测算,2007年HDPE的总消费量将达到5.3Mt左右,届时,HDPE的生产能力仍只达到实际需要的一半,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