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行业

环渤海经济圈

发布时间:2014-04-22
        环渤海经济圈即环渤海经济区。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将这一地区列为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为环渤海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环渤海经济圈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北部的黄金海岸;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三省二市,同时可辐射到山西省及内蒙古中部和东部盟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环渤海地区共有157个城市,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营口、秦皇岛、唐山、东营、烟台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济南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向型、多功能、密集的城市群落。目前,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该区域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增长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五大比较优势 
         环渤海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较优势: 


         一是地理区位十分优越。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南,它联系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向东,它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它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
      二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耕地面积达2656.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之多,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
      三是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环渤海地区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枢纽地带,交通、通讯联片成网,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
      四是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雄厚。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环渤海地区科技力量最强大,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科技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必将对国际资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五是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骨干城市群。环渤海地区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石家庄、济南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项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特色经济区域的发展。在国际经济中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环渤海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占到全国的1/4。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中国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经济的互动发展,使这个区域长期的“诸侯经济”格局被打破。通过区域内资源互补、优势整合,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开始形成。北京有中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成长为环渤海沿海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IT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河北省目前已形成一批邻港产业、制药业、生态农业等特色经济发展区域,外商投资地区和领域不断拓宽;而山东半岛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 


         逐步形成世界商业市场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发挥了环渤海区域的地理优势,这一区域逐步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发达、人力资源充沛及工业配套能力强等优势,使环渤海区域成为外资青睐的核心区域和进入中国北方市场的最便捷的通道。由于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跨国公司往往把环渤海地区作为整体投资区域。目前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把生产基地建立在天津、山东、辽宁等地。中国环渤海经济圈巨大的发展吸引了国际上众多目光,以此为中心辐射开,已经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世界商业市场。 


         中小企业新机遇 
         在全球生产要素“东移”和我国发展重心“北上”趋势的共同作用下,环渤海经济势必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中小企业要把握环渤海经济区开发建设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商机,明确发展目标和企业定位,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在变革中抓住企业发展的新机遇。
    国家相关部委、环渤海地区当地政府也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与措施优惠改善投资环境,一是允许在该区进行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先试先行;二是在基础建设、科教文化、智力引进、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逐步扩及到环渤海经济区所有省区,并从财政收入中拨出巨额资金兴建包括交通、水电、通讯等方面在内的基础设施;三是国家给投资渤海经济区的企业较大税收优惠,如“三免一减”税政。 


         环渤海经济圈中小企业的投资经营原则环渤海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企业是主体,而中小企业是国内市场经济中异常活跃的生力军,中小企业必将在环渤海经济圈中扮演重要角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面对环渤海经济区开发,紧锣密鼓,流金淌银,许多中小企业也都跃跃欲试。环渤海经济区中小企业投资经营的重点地带中小企业参与环渤海经济区投资开发,必须结合该区的实际特点,加强市场调查和研究分析,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切入点,寻找重点投资项目,善于开辟新市场,有效构筑企业新增长点。
    1.首都北京是金融、科技、文化中心:今后环渤海经济区中的北京将要进一步增强金融中心和科技领先中心的功能与作用,并发展以文教科为主的“总部经济”,对想在这里有一番作为的中小企业可在此设立“总部中心”,着力兴办科技、文化实业,以提高全国辐射与品牌影响力。目前全国许多文教类、IT类中小企业已是“雁北飞”,纷纷把北京当成兴业的总部、中心与窗口,形象与地位着实提高不少。
    2.天津滨海新区的物流、通信中心:天津尤其是滨海新区将进一步增强物流功能和制造基地功能,发展有优势的通信产业。对在这些方面有优势的中小电子、物流企业,不妨在此投资办厂、寻求壮大自身的机会。
    3.河北一带的生态农业、制造中心:今后环渤海经济区中的河北将要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出口型创汇企业的发展,同时重点打造有比较优势的医药和纺织等行业。这些方面有关联、有强势的中小企业可寻求合作机会,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并加强出口创汇型的医药和纺织投入。近两三年台湾有许多商人在河北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养殖和深加工,并把产品倒流回到台湾、香港,大赚了一把。
    4.大连服装与国际交流的中心:大连是我国北方服装中心,国际著名开放港口,中小服装企业、加工企业可以大连为基础、跳板,在此设立服装制造中心、贸易基地,提高服装业竞争力、寻求出口新突破。另外,在辽中南,将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功能,建设现代制造基地中心,中小企业不妨对此也关注。泉州是我国著名服装城,然而泉州中小企业并不就此满足停步,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北上,在大连设立服装厂、贸易中心,并藉此把生意做到韩国、俄罗斯、日本。










环渤海地区发展形势 


环渤海经济圈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北部的黄金海岸;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三省二市,同时可辐射到山西省及内蒙古中部和东部盟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占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环渤海地区共有157个城市,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营口、秦皇岛、唐山、东营、烟台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济南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向型、多功能、密集的城市群落。目前,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该区域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增长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 


第一、环渤海地区属资源型经济区域,自然资源丰富,且分布相对集中,易于开发利用。其中,能源储量居全国首位,原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3%,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60%以上,在中国居重要地位,已探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价值的矿产资源达100多种。环渤海经济圈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渔业资源,同时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畜牧业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牛羊养殖居中国之首。 


第二、该地区海陆空交通发达。区域内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海运、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线路密集,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已初步形成以京津为中心,以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五省会城市为支点的多功能、外向型的城市群。 


第三、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凸现新的优势,金融环境正在改善。京津冀已经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汽车、纺织、食品等八大支柱产业,同时以优势的教育、科技资源带动了高科技产业发展,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等已成为这一地区的主导产业,天津滨海新区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金融区,并对国际金融改革提供尝试。 


第四、该区域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高度聚集,教育资源堪称中国最优,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北京的重点高校占全国的1/4,天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研究中心。全区拥有高等院校376所,占全国的27%,高等院校教师约占全国的1/3,高校学生数约占全国的1/4以上。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

Copyright © 2018 中国市场研究网
中国市场研究网(www.hjbaogao.com.cn)提供各行业研究报告及市场前景分析调查报告,是您首选的行业调研报告网站。
copyright @ 2002-2017 hjbaoga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市场研究网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首页
分类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