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晶硅产业砥砺前行,持续推进进口替代
硅材料可分为无机硅和有机硅,无机硅主要为单质硅,此外还有部分无机硅化学物;有机硅均为化合物。单质硅包括多晶硅、单晶硅和非晶硅三类。
单晶硅和多晶硅的原料均来自高纯硅原生料,初始原料为石英砂(SiO2),通过与焦炭在高温电炉里进行炭热还原反应,形成纯度在99%左右的金属硅,再经西门子法或硅烷流化床等工艺技术提纯为高纯多晶硅原料。
多晶硅经区熔或直拉工艺可生产单晶硅。多晶硅原料下游主要用于半导体和光伏产业,半导体产业对多晶硅产品质量要求更高,纯度往往要求在99.9999999%以上(9N-11N),光伏级多晶硅纯度要求略低于半导体级,但也要达到6N-9N。
光伏领域中,铸造多晶硅和直拉单晶硅的应用最为广泛,市占率在90%以上。

2017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为24.20万吨,全球产量为44.2万吨,我国产量占比达到55%。
多晶硅报告_2012-2016年中国多晶硅产业深度评估与投资热点研究报告显示从表观消费量看,2017年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为14.10万吨,出口量为0.72万吨,对应表观消费量为37.58万吨。目前我国多晶硅进口量占表观消费量的比重在37%左右,近年来呈小幅下降趋势。
国内多晶硅产能投放加速,全球供需仍处紧平衡
全球多晶硅供应集中度较高,国内产能投放加速
据我们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球多晶硅生产企业中,产能达到万吨级以上的不足20家企业,其中瓦克、江苏中能和OCI分别拥有8.0、7.4和6.58万吨,位于行业前三位,行业前10企业合计拥有产能38.48万吨,市场集中度较高。
至2017年底,我国在产多晶硅企业有22家,同比增加5家,有效产能共计27.6万吨/年,同比增长6.6万吨/年。
从扩产情况看,未来多晶硅扩产产能集中于国内,几大龙头企业均有万吨级扩产计划,而国外龙头仅OCI马来西亚工厂有1.32万吨扩产计划。从地域分布来看,国内产能集中于西北、西南等电价较低地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光伏级多晶硅需求持续增长,全球供需相对偏紧
我们根据国际光伏技术路线图(ITRPV)中对单片硅片耗硅量变化的预计,结合对未来光伏转换效率的预计,得出了多晶硅需求量与光伏装机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根据BNEF预计,2018-2020年,一般情形下全球光伏装机为103、131和156GW,乐观情形下为113、147和175GW。我们根据以上数据对未来全球光伏级多晶硅需求量进行简单测算。
结果表明,未来全球光伏级多晶硅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一般情形下,2018-2020年全球光伏级多晶硅需求分别为40.1、48.1和54.5万吨;乐观情形下分别为44.2、53.7和61.1万吨。
而目前全球万吨级多晶硅生产企业产能合计约47万吨,考虑到高成本产能竞争力下降以及电子级多晶硅产能占一定比例,我们认为目前全球光伏级多晶硅供需相对偏紧。
改良西门子法是主流,成本与品质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
改良西门子法仍将是多晶硅生产主流工艺
1955年,德国西门子公司成功开发出三氯硅烷在氢气氛围下,在炙热的硅芯/硅棒表面上沉积硅的工艺技术,并于1957年开始工业化生产,即“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工艺。
但西门子法多晶硅转化率低,四氯化硅等副产品污染严重,因而增加了尾气回收和四氯化硅氢化工艺的改良西门子法得以提出。
改良西门子法实现了多晶硅生产过程的闭路循环。生产工艺流程为:氯气和氢气合成氯化氢(或外购氯化氢),工业硅粉与氯化氢在合成流化床中合成三氯氢硅气体(简称TCS),将TCS与高纯氢气送入还原炉中,经化学气相沉积反应生产高纯多晶硅。
改良西门子法的闭路循环体现在:将还原炉还原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副产品四氯化硅(简称STC)送到氢化反应环节将其转化为TCS,进而实现循环利用。改良西门子法中,多晶硅还原炉是其最重要的核心设备。改良西门子法可通过采用大型还原炉,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
目前全球仍以改良西门子法生产为主,2017年我国改良西门子法市占率在95%以上,未来仍将是主流生产工艺,但同时流化床法生产工艺也不断受到重视,目前江苏中能已具备万吨级硅烷流化床产能,同时全球硅烷法龙头REC与陕西有色合资成立陕西天宏硅业从事颗粒多晶硅生产,目前正在积极推进。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