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材料

浮法玻璃行业“洛阳浮法”技术诞生分析

发布时间:2014-05-05
       “洛阳浮法”技术的研制,始于60年代初。当时,英国皮尔金顿兄弟玻璃公司刚刚发表了经过约十年研制,发明并取得成功的国际上最新最先进的平板玻璃生产方法——浮法的问世。同时,国际上一些学术刊物、杂志、论文和专利,都相继对有关浮法玻璃技术进行报道和简介。但是这些报道都侧重于商品的性能和功能,而对浮法技术,不仅没有什么具体内容,相当多的都是不真实的,甚至进行误导。而且当时的中国是处在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封锁的情况下,不要说参观工厂和购买技术是不可能的,就是想买一点浮法玻璃的样品,都难以实现。因此,我国是在一无资料,二无情报,三无样品的情况下,根据物理化学的公共原理,“白手起家”着手进行研制的。
     1960年开始时,曾由北京管庄建材科学研究院与上海耀华玻璃厂协作,进行过浮法工艺的初步探索。后来在建材部主管领导的倡议和支持下,在建材研究院建筑玻璃研究室进行了实验阶段的研究。通过静态单元试验、半连续工艺试验和连续性工艺试验,特别是对浮抛介质的选择,保护气体的成分和净化,玻璃成分的组成,以及加热元件和锡槽结构及耐火材料的选取等,都历经多次的试验,探索和筛选,直到1967年终于获得了一系列试验室阶段性成果。接着在此基础上进入中间试验阶段,同时有些试验室阶段的工作,还继续同步进行。1968年由建材研究院、玻璃设计院、湖南株洲玻璃厂三家合作,利用株洲玻璃厂尚未建成的玻璃球车间,改建为浮法玻璃中间试验线。经过二年的努力,最后在1970年 7月完成了中国浮法玻璃的中间试验。经过长达 6个月连续试验,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最主要的成果是解决了浮法玻璃的成形方法——玻璃液的直接流入法,并生产出了中国的第一批 6毫米浮法玻璃样品。
     同时,在技术上对流槽的安装,槽体的构造,雾点的消除以及操作方法和工艺制度等多方面都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成果。紧接着在中间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与河南洛阳玻璃厂合作,将洛阳玻璃厂建成投产不久的压延玻璃生产线改造为浮法玻璃工业性试验生产线,即进入工业性试验生产阶段,在秦皇岛玻璃研究院(建材研究院玻璃室的一部分)、株洲玻璃设计所(原北京玻璃设计院的一部分)、株洲玻璃厂、管庄建材研究院和洛阳玻璃厂等五个单位的协同合作下,扩大进行浮法玻璃的工业性试验,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共同奋战,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后,终于在1971年9月胜利投产,并成功地拉出了原板宽近2米、厚6毫米的质量较好的浮法玻璃,并向市场提供了商品,取得了商业性的成果。随后在洛阳玻璃厂的试验生产过程中,经过1974年和1978年的两次冷修改造,玻璃熔窑由日产90吨提高到250吨,保护气体由净化煤气发展为空气制氮,电解制氢,玻璃原板最宽达到2.4米,玻璃厚度又增加到3~6毫米。
     在1971年到1980年的十年期间,为了全面的改进和完善浮法工艺技术,经过六个单位(在70年代中期又加入了秦皇岛玻璃所)的长期合作和共同努力,基本上实现了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在洛阳浮法的工业性生产试验中,曾出现过许多闻所未闻的棘手问题,有时废品成山,有时数月不出一片玻璃。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前进道路上,遇到过不少困难和曲折,也走过不少弯路,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之后,才取得了更完善的成果。洛阳浮法工业性试验生产线的主要成果,就是扩大了规模,实现了产品的商业化,在技术上完善了锡槽的成形方法,取得玻璃展宽、拉薄和稳定产品质量的技术成果。在退火、冷端切裁、全线的机械化和自动控制方面发展了为浮法生产专用的一些机电装备和材料,并且在保护气体的制备方面,达到了国际的同等水平。
     与此同时,上海玻璃机械厂为浮法专用设备的配套,武汉建材学院为浮法激光检测仪的研制也都做出了贡献。因此,才有前言中所述的国家科委在1981年召开全国性的技术鉴定会。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的正式诞生,从此也就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世界玻璃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

Copyright © 2018 中国市场研究网
中国市场研究网(www.hjbaogao.com.cn)提供各行业研究报告及市场前景分析调查报告,是您首选的行业调研报告网站。
copyright @ 2002-2017 hjbaoga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市场研究网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首页
分类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