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业外部发展环境向好
银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息息相关。 2014 年至2018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 为8.74%、8.77%,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2018 年以来,我国在转变发展 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
随着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重 点领域、重大区域的金融服务需求旺盛,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14 年至2018 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66%。
(二)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趋严
2010 年,《巴塞尔协议Ⅲ》草案出台,为银行业建立了新的监管规则。同时, 中国银监会也紧跟新巴塞尔协议的步伐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提出了新规 定,并于2012 年6 月正式出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对商业银行 的资本要求、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资本监管要求逐步提高。 监管机构通过资本管理手段制约业务发展,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规避和管理 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银行业报告显示中国人民银行从 2016 年起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下,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本情况、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 资产质量、外债风险和信贷政策执行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其中资本充足率更是 评估体系的核心。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核心要素,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经 济增长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始于1996 年6 月银行间 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先后经历了债券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和贴现利率市场化 以及存款利率市场化等三个阶段。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资产负债情况,自主决定利率的水 平,有助于提高自主经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但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利差进一步收窄,对商业银行成本的精细化管 理、业务结构的调整、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利率风险加 大,对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定位、风险管理能力、人员专业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第三、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城商行的差异化服务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提出更高 要求。
(四)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影响深远
银行业报告显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理念、营销策略及运营模式带来了深 远的影响。商业银行主动融入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潮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 是以移动互联为重点,培育客户电子渠道使用习惯;二是优化手机银行、网上银 行、电话银行和微信银行等电子渠道服务功能;三是聚焦特色场景,搭建开放式、 统一的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利用互联网金融强大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行为跟踪能力可以有助于在技 术上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互联网金融基于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不断创新 征信手段、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未来,商业银行将在进一步深化互联网金融布局的基础上,探索收购、投资、 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布局大数据、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打造全新的核 心竞争力。
(五)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将成为重要业务领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小微企业的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市场日益重 要。近年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一系列规章政策,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 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口径,2018 年末,普惠口径 小微贷款余额8 万亿元,同比增长18 %,增速比上年末高 8.2 %,全年增加 1.22 万亿元,同比多增 6,143 亿元;
随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市场的日益重要,各主要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专门的小 微企业金融服务部门,建立小微企业的贷款绿色通道和多样化的产品体系,积极 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成为未来银行业竞争的焦点之一。
(六)个人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2014 年至2018 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8.77%、8.01%和8.65%,具 体情况见下表: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消费模式的转变,我国居民 对商业银行个人业务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顺应市场,优 化信贷结构,推动业务创新,积极拓展个人业务。未来,为个人客户提供的多元 化金融服务将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