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育种科学家是实现种子产业化的重点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通过品质优良、商品化程度高和市场效益好的种子来实现的。拥有这样的种子,就必须有要一批能够及时捕捉信息,把握当今世界育种科学领域前沿和趋势的优秀的育种科学家作后盾,把他们培育的新品种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参与竞争,推动育种科研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建立有活力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建立稳定的良繁基地是实现种子产业化的基础
一是有利于规范制种标准,打击非法从事种子生产活动;二是有利于保持亲本纯度,防止亲本繁殖过程中的混杂和退化,也可防止生产过程中的人为机械混杂;三是有利于对制种农户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增强其质量意识。因此,通过竞标确定一批技术力量雄厚、信誉程度高的种子生产单位(公司)专门从事亲本种子的繁育工作很有必要。
三、强强联合,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是种子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打破行政条块乃至所有制的限制,走大联合、大发展的路子。目前可供借鉴或已经探索实施的模式有:科研院所与种子行业的联合(合作);组建地方和兵团联合的种子集团联合体;私营企业(集团)与种子行业的联合。实行股份制联合是种子产业形成龙头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尽快建立优势种业实体,参与国内外的竞争。
四、建立设施完善、设备齐全的种子加工企业和仓储设施是实现种子产业化的必要条件
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种子的烘干、精选、包衣、分装及储藏等。提高种子的标准化、商品化率,促进社会化的统一供种率,以利于生产上的精量播种,降低成本。
统一制种技术规程、规范种子标准是种子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围绕“统供率,包衣率,精选率”来加强标准化管理。
争创名牌、增强名牌意识是市场竞争和种子产业化的客观需要
提高种子质量,不断推出新品种,加大其市场占有率
严格执法,净化种子市场是实现种子产业化的当务之急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子进入市场坑农害农,为优良新品种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氛围。
实施种子工程、发展产业化,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政策引导,法律规范,强化管理和增加投入等综合措施,建立和完善良种引育,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推广营销和宏观管理五大系统,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产业发展规律的现代化种子产业,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种子产业体系和富有活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达到种子生产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规范化、育繁销一体化和大田用种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