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
黄浦江死猪漂出物联网疑问
发布时间:2014-04-14
耳标难寻猪源地 追溯机制何时完善
黄浦江前段时间频繁漂来发臭的死猪,令人触目惊心。当人们揪心于水质安全,担心生态威胁的同时,死猪源头也显得扑朔迷离,让人疑惑不解。消息称,在打捞的近万头死猪身上,大部分耳标印迹模糊,无法追溯源头,这不禁让人发问:这记载猪类身份信息的“耳标”,这被人寄予厚望的食品安全溯源机制,实际落实情况到底如何?
死猪耳标“形同虚设”?
耳标是用来标明牲畜身份,承载牲畜的个体信息,像耳环一样打在牲畜耳部。早在2002年,国家农业部就推出了《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要求对猪、牛、羊佩带免疫耳标,并建立相关的牲畜档案,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立即追溯源头,耳标成为食品安全链条中的重要举措。
然而,在此次上海打捞的死猪之中,除了被一些养猪户故意扯去耳标的情况,仍有收集到大部分耳标,却无法查明死猪的源头信息。上海方面称,部分耳标信息将源头指向嘉兴,嘉兴则表示,部分死猪来源于上海金山,这让人不解:如果耳标中藏有信息,怎么连猪是谁家养的都不知道?
上海爱森肉食品有限公司副总楼玮介绍说,目前猪类耳标主要有两类:二维码耳标和电子芯片耳标,大部分养猪企业和个体户用的是前者,上面有数字编号、二维码图案等信息。“二维码耳标容易出现表面污损、字迹模糊等情况影响信息读取,它还受到读取距离的限制。”
另一个问题在于录入信息是否全面。上海市农科院科研所处长赵志辉介绍,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耳标编码对应的牲畜档案中,应当包含饲主姓名、所处地区、动物种类、年龄、免疫日期等信息,但在执行过程中,各地的松紧程度不一。有的养猪户漏登或不登信息,有的到了屠宰场才补登,有的耳标登记的不是饲主名字,而是某一个中间供货商的信息,导致追溯难度非常大。
电子耳标缘何难普及
从黄浦江“死猪事件”来看,二维码耳标除了一些人主观漏登信息之外,也容易受外界条件影响,导致耳标信息遗失。目前社会广泛呼吁采用电子芯片(RFID)耳标,在实际推行中却困难重重。
上海市农委相关人员介绍说,从2006年起,上海本地的生猪饲养、屠宰加工、批发零售等环节,都能实现食品安全追溯,处于可控状态,但是大部分企业用的仍然是二维码耳标,采用电子耳标的仅有上海爱森肉食品公司一家。以爱森为例,由于产供销一体化,他们在养猪场对每一头猪都打上电子耳标,到了屠宰加工时,将猪的耳标去掉,读取相应信息,存入猪肉挂钩的芯片中,并形成追溯码。在销售环节中,消费者通过门店的特制读卡器,可查询猪肉的链条信息。
尽管电子耳标好处很多,但是成本是最大的桎梏。楼玮对《IT时报》记者说,“目前每一枚电子芯片的成本大约在2元~3元,在每个环节中,还需要非常昂贵的信息录入设备、读卡设备和管理系统;相对而言,二维码耳标的成本只有0.2-0.3元,几乎相差十倍,一些个体养猪户如果本身养殖量不大,在成本上容易避重就轻。”
可追溯制度亟待加强
除了技术和成本因素之外,各地对于可追溯机制的规定也不一致,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现在是各自为阵。据了解,尽管上海目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猪肉追溯机制,但是上海本地自给率仅为25%左右,大部分猪肉需要从外省市调入。目前采用的是入沪道口检查以及市场抽检制度,主要是对生猪源地以及活猪检疫等信息进行检查,针对外省市的生猪信息溯源,还要看当地的溯源机制做得如何。
我国养猪业持续快速发展,猪肉生产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我国养猪业疫病复杂且多发,猪肉产品卫生质量较低,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贸易措施不完善,猪及其产品出口量比较少。近年来,欧盟、美国等许多国家开始实施进口动物及肉类产品必须具有可追溯性的市场准入制度,而我国养猪业还没有统一、完善的可追溯系统。尽快建立完善的养猪业可追溯系统,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要,是养猪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放心。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