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发改委曾经发布《药品流通环节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意见征集稿,当时业内传闻,该“暂行办法”将在7月份正式实施,然而截至发稿前仍未有任何正式文件下发。
有医药业内人士指出,“暂行办法”虽然还未正式出台,但在目前严控药价的政策导向下,
药品流通环节的利润迟早会被进一步挤压,这或许会使得近十年来行业所通行的底价代理招商机制走向终结,被佣金式招商机制所代替。
底价招商代理靠高药价支撑
药品代理制销售模式在我国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 2000年以后,药品代理制销售模式快速发展,逐步成为医药市场的主流销售模式:代理商依靠掌控终端市场资源的优势,以假借厂家之名或挂靠商业的方式从事药品经营活动。
制药企业面对这样的代理商通常采取底价式招商和佣金式招商两种方式。底价式招商是指底价现款供货,由代理商控制渠道和终端,代理商通过商业过票或向厂家支付税金的方式解决收入和相关费用。而佣金式招商是指正常价格商业供货,厂家控制渠道,代理商控制终端,通过支付佣金的方式解决代理商的收入和相关费用。在近10年中,大部分药企更多地采用前者。
业内人士指出,底价式招商代理制具有市场启动快、资金回笼好、管理相对简单等优势,另外药厂可以不用自建销售队伍,并且将渠道和终端交给代理商负责,相当于将销售风险转嫁给了代理商。然而,这种模式流通链条长,环节多,费用大,其存在并维持的必要条件是高药价、无序的商业流通和粗放的价格管理。
降药价或终结底价招商代理
然而目前降药价是政策的主旋律,很多业内人士表示,生产和流通渠道的利润肯定会进一步被压缩,尤其是后者。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表示,“暂行办法”近期不会出台,但即便如此,药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价格空间也会被进一步挤压。
在北大纵横医药事业部合伙人史立臣看来,国家对药品价格的管制采取试点探索、总结经验、分段实施、逐步到位的做法,首先控制医院终端药品加价,进而控制药品零售价、供货价和流通差价。如果药品价格形成和管理机制落实到位,将意味底价代理招商时代的结束,因为药品已经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能够维持这种商业模式。
部分业内人士还指出,从底价代理转向佣金制,对于已经习惯了前者的企业来说,“有点像自己革自己的命”,从销售、营销再到财务体系,都需要重新梳理与整合,而且有些新的市场可能还需要从头搭建一支销售队伍,这对企业来说,确实是一项严峻的挑战。然而,如果价格空间持续缩小的话,企业必须以此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