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2018年照明工程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9-06-27
1、照明工程行业主管部门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是我国照明工程行业主管部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 部主要负责行业资质管理,制定产业政策、产业规划,对行业发展方向进行宏观 调控。
(2)照明工程行业协会
中国照明学会是由照明科技工作者及有关涉及照明领域的科研、教学、设计、 生产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 国照明学会主要职责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普及照明科学知识,提高照明学科 先进技术,促进照明学科发展,推进自主创新;选派优秀科技工作者作为国际相 关组织的成员,积极参与国际照明科技学术活动;开展对会员和照明专业技术领 域专业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等。
2、照明工程行业监管体制

(1)照明工程行业资质管理体制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行业的主体资格和资质进行 管理,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 年11 月6 日颁布的《建筑企业资质标准》 (建市【2014】159 号),自2015 年1 月1 日起,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专业承 包资质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其中:一级资质可以承担各类城市广场、道路、 公路、建筑物外立面、公共绿地等的照明工程(含变电站、配电室);二级资质 可以承担单项合同额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金5 倍的10kV 及以下的各类城市广 场、道路、公路、建筑物外立面、公共绿地等照明工程;三级资质可以承担单项 合同额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金5 倍的380V 及以下的城市广场、道路、公路、建 筑物外立面、公共绿地等照明工程。
照明工程设计资质分为甲级、乙级,其中:甲级资质可以承担本专业建设工 程项目主体工程及其配套工程的设计业务,其规模不受限制;乙级资质可以承担 本专业中、小型建设工程项目的主体工程及其配套工程的设计业务。
(2)照明工程行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制
国家对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进行安全、质量监督的相关法规及管理体制如 下:
照明工程行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制
 
3、照明工程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照明工程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照明工程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照明工程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4、照明工程行业主要产业政策

(1)《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2017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 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 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 清洁能源产业。
(2)《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创新“十三五”专项规划》(建科[2017]166 号)
2017 年8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创新“十三五”专 项规划》,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包括:1) 发展更高性能的建筑节能新技术,研究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 技术,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及绿色化改造综合技术;2)提高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度, 形成环境性能目标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工具,发展城区建设 和改造的生态规划设计技术;3)推动智慧建造技术发展,开展建筑智能传感及 建筑结构自诊断等关键技术研发。
(3)《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建市[2017]98 号)
2017 年4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建市 [2017]98 号),规划指出,今后五年建筑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市场规模目标: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5.5%,进一步巩固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2)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促进大型企业做优做强,形成一批以开发建设一体 化、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工程总承包为业务主体、技术管理领先的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专业化施工,推进以特定产品、技术、工艺、工种、设备为基础的专业 承包企业快速发展;
3)技术进步目标:巩固保持超高层房屋建筑、高速铁路等领域的国际技术 领先地位;加大信息化推广力度,应用BIM 技术的新开工项目数量增加;
4)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要 求,能效水平比2015 年提升20%;到2020 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 到50%,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3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 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
(4)《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 年版)
2017 年1 月,国家发改委公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 (2016 版)(国家发改委公告2017 年第1 号),将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绿色建筑 材料、人居环境设计服务等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
(5)《“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2016 年1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联 合下发《“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 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补齐资源环境短板、改善生态 环境质量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
(6)《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2016 年11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 划的通知》(国发【2016】67 号),要求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产业,适应建设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树立节能为本理念,全面推进能源节约,提升高 效节能装备技术及产品应用水平,推进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支持节能 服务产业做大做强,促进高效节能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 年,高效节能产业产 值规模力争达到3 万亿元。
(7)《“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发[2016]43 号)
2016 年7 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规划指出:1) 要大力发展节能建筑,研发高效照明等应用关键技术,降低能源消耗;2)要大 力发展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研究,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 年3 月,我国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 年规划纲要》,该纲要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 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纲要要求发展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示 范性绿色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和绿色建筑全产业 链发展计划。
(9)《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2014 年3 月,我国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该规划指 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顺应现代城市发展理念新趋势,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包括加快绿色城 市建设,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智能建筑,实现建筑 设施、设备、节能、安全的智慧化管控;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城 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传承 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
(10)《“十三五”城市绿色照明规划纲要》
2017 年12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十三五”城市绿色照明规划纲要》, 纲要提出“十三五”城市绿色照明的建设目标主要为:到“十三五”期末,单位GDP 城市照明耗电量下降20%,道路照明节电率达到10%。城市道路照明装灯率应 当达到90%;道路照明主干道的亮灯率应达到98%;次干道、支路的亮灯率应 达到96%;道路照明设施完好率应达到 96%,景观照明设施完好率应达到 92%。 到 2020 年底,新、改(扩)建城市景观照明中 LED 产品应用率不低于 90 %; 新、改(扩)建道路照明中 LED 路灯应用率不低于 50 %。全面建设智能化管 理系统,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和东中部地区县级市智能化控制覆盖率应达到80 %,新、改(扩)建照明项目智能化控制技术应用率应达到 100 %。
(11)《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绿色照明工程实施方案》(京发改[2016]1586 号)
2016 年9 月,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北京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北京市“十 三五”时期绿色照明工程实施方案》(京发改[2016]1586 号),方案提出北京市“十 三五”期间绿色照明工程的建设目标为:到2020 年,累计推广LED 高效照明产 品200 万只(套)以上;完成百家博物馆、千所学校和千个停车场的智能照明示 范工程,在市政道路、市级产业园区、学校和医院等区域示范推广智能路灯控制 系统,通过示范引领,促进全市公共区域LED 高效照明产品普及应用。2016-2020 年,年均推广LED 高效照明产品40 万只以上。
综上,照明工程行业,为我国建设发展的重要行业,系我国建 设美丽中国、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以及实现现代化建 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产业 规划和政策,不断的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行业的技术革新和创新、鼓励和扶 持行业内优秀企业做大做强、加强行业人才的培养,给照明工程行业注入了新的 发展动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平台,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的健康、有序、快速 发展。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

Copyright © 2018 中国市场研究网
中国市场研究网(www.hjbaogao.com.cn)提供各行业研究报告及市场前景分析调查报告,是您首选的行业调研报告网站。
copyright @ 2002-2017 hjbaoga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市场研究网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首页
分类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