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渔

中药材价格分析

发布时间:2014-05-12

     2004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到2005年五月,中药材很多品种价格上扬,出现了五年来少有的涨多降少现象,呈现了许多野生品种大涨,短缺品种暴涨,家种品种稳涨的势头。去冬今春,部分供求基本平衡品种的价格也发生了变化,如赤芍、秦艽、丹参、泽泻、何首乌、荆三棱、郁金、当归、川芎、水半夏、节菖蒲、连翘、槐角、红花等价格有所上升;一些供大于求价处低位品种的价格也出现了回升迹象,如板蓝根、黄芪、党参、柴胡、白术、大青叶、徐长卿、山茱萸、大茴香、草果、胡椒等。这种现象说明中药材价格已经跨越低谷,很多品种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一些品种产不足需的矛盾逐步扩大,个别品种的卖方市场开始形成。2005年,是中药材生产和供求的转折年,是中药材经营黄金期的开始,为了对这一新变化、新形势、新前景有一个较为完整地认识,对上述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今后的中药材生产经营有所帮助,笔者从粮油涨价、耕地减少、成本上升、资源变化、自然灾害、需求调整、生产形态、经营运作方面对中药材价格变化的成因试作探讨,以求商榷。                 
     一、粮油及经济作物价格上涨对中药材价格的影响
    小麦价格是粮油价格的基础,粮油价格又是农产品价格镜子。2003年,我国粮油价格大范围上升,不少经济作物价格不同程度上扬,出现了多年未有的价格变化现象。这是农产品价格的理性回归,这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扶持农业发展政策效应的显现,也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财政政策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运行规律的客观反映。近十年来,全国城市农村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活动,占用了不少耕地,农业粮经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年粮价偏低,粮贱伤农,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由最多时的15亿亩降到了14亿亩,粮食产量由5.8亿吨降到了4.5亿吨,形成了0.3亿吨的缺口,产需不足要以消化库存和进口来弥补,粮食安全成了关注焦点。在国家减免税收、种粮直补、高价收购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这两年粮油种植面积和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随着农民种粮收入的提高和有利可图,农村将更加重视粮油生产,各级政府会着力组织和推进粮食油料作物的种植,逐步而理性地减少中药材及效益不佳的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这种变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2003-2004年,笔者到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甘肃河西走廊去调查,那里的干部和农民挚爱着自己的“吨粮田”,对于在结构调整中种植他们不熟悉、不善于的中药材总是不大想得通,去年以来,他们大多弃药种粮,基本上放弃了黄芪、大黄、生地、牛膝、桔梗、牛蒡子、王不留行、菟丝子等药材的生产,只保留了甘草、板蓝根、小茴香、孜然、红花、水飞蓟等少数粗放易种的传统品种,而且大大缩减了种植面积,诸如这样的在种植结构调整中由行政推动所产生的中药材新产区,一旦他们的优势-粮油生产有机会,就会自然而然的压缩甚至停止药材生产,其药材新产区也就会随之减少。去年,玉米或小麦套种玉米的收入高于柴胡、银柴胡、板蓝根;许多经济作物种植效益也高于中药材,如.大板瓜子、棉花效益好于红花、孜然、水飞蓟;黄河蜜(甜瓜)、葵花子收入高于小茴香、黄芪;胡麻、蚕豆、豌豆、土豆不但收种简单,且收入也好于当归、党参、大黄等药材。由上可见,粮油经济作物价格上涨已对中药材生产形成了重要影响,产生着很大的价格拉动作用,随着大多数家种药材面积和产量的减少甚至锐减,势必构成这些药材价格的大幅上升,甚至因供求缺口而会引发暴涨,只是因品种不同涨价滞后的时间不一而已。
     二、地道产区土地面积减少对中药材价格的影响
    土地是农作物包括家种中药材赖以生长的首要条件。近年,由于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的确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多年减少土地近亿亩,仅2004年土地净减1400多万亩,导致农作物的种植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中药材大宗品种生产的西移尤为明显,如黄芪、党参、板兰根、甘草、黄芩、丹参、延胡索、红花、小茴香等品种大规模地转移到了西北地区,就甘肃省而言,十年前中药材种植面积为50多万亩,近两年已发展到了200万亩左右;太子参、牛膝、双花等品种大面积地转移到了西南地区;地道品种的转移也引起了行业的极大关注,如杭菊大跨步地迁徙到了苏北的射阳,桔梗、沙参出嫁于内蒙;去年,因为开发区经济建设规划区扩大,荆三棱又失地于郑州,需要寻找新的安身之处,引发了价格大幅度的上涨。 
    上述情况说明,当地道产区中药材土地使用成本高于其他适种地区时,就会制约竞争力,使种植向相对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但是,新适种地区近年随着粮价的上涨,土地使用成本也有了较大提升。还有西部地区这几年实行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和水土保持等生态政策,原来种植药材的土地减少,如当归、大黄、木香等品种的用地,在老产区有较大的减幅。土地减少就是药材用地成本的提高,实际上就是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减少,这将对家种中药材的价格产生长期的影响。 
     三、农本上升、劳动力减少、工价升值和费用增大对中药材价格的影响
    大多数中药材需要精耕细作,方能保证质量和产量,特别是深根类作物和多年生中药材,生产所需用工要比种植粮油作物多,劳动强度大。2004-2005年,随着国家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工贡献的肯定和工资的保障及待遇、地位的提高,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当地农村脱贫致富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如今年春节过后到春种结束,甘肃陇西火车站输送的务工专列和外出打工人员比上年增加了一倍,时间延续了三个多月。许多主产区(特别是贫困山区)中药材劳动力减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旺盛,农民把种药采药收益与打工收益算账衡量,深感种药采药不如务工(一人年务工收入等于种6-10亩药材的收入),青壮年劳动力外出逐年增多,如今在很多农村和山区,只见在地里干活的多是老人和妇女;二是国家教育兴国政策的到位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农村教育条件的改善,农村儿童就读率和少年升学率大幅度提高,使采集野生药材的劳动力减少,这些因素使中药材种植面积和野生药材产量连年下降。同时,上述原因还导致产地工值大幅度上升,陇西今年中药材拣选加工的男天工由去年的12-17元上涨到了18-25元,女天工由7-10元上涨到了12-15元,种植和采挖药材的工值达到了30-40元,升幅50%以上。药价低迷造成了劳动力减少,而劳动力不足又将对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及价格产生很大的作用。 
    受石油等上游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化肥、农膜、农药、高价药材的种苗等农资价格猛涨,农本增加对药材生产犹如雪上加霜;对于商家来说,寄存、晾晒、挑选、整理、打包、装卸、运输、食宿、交通等费用都有了相当幅度的提升,经营利润受到严重积压。生产和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势必对中药材价位产生相应作用,特别对低价位野生药材的价格拉升有会形成更大影响。 
    四、家种药材产量下降、存量减少和野生药材部分品种资源短缺、枯竭对其价格的影响世纪之交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全国掀起了中药材种植热,盲目大规模种植中药材造成了很多品种严重产大于需、供大于求,库存庞大,价格低迷,西部地区情况尤为严重,积重难返,有的品种至今还有低价烂市和药农卖难现象,个别品种几年甚至十几年也消化不完,为此,贫困地区的药农苦不堪言。如白芍、板蓝根、柴胡、银柴胡、甘草、黄芪、当归、丹参、党参、人参、射干、土贝母、大黄、黄姜、天麻、天花粉、知母、水半夏、地黄、桔梗、百合、太子参、山楂、山茱萸、大茴香、王不留行、菟丝子、蛇床子、决明子、葫芦巴、杏仁、薏苡仁、半枝莲、菊花、款冬花、辛夷花、大青叶、牡丹皮、茯苓、灵芝等品种都不同程度地遭遇过这种经历。2003年以来,一方面国家惠农兴粮政策到位,另一方面药贱伤农,很多家种药材开始减种减产,逐渐出现了有的品种产不足需状况,库存得以消化,供求趋于平衡,价格止跌回升;地黄、当归、红花等品种因严重产不足需,发生了价格猛涨或暴涨。随着时间推移和库存进一步消化,家种药材的巨大商机将会逐一浮出水面。 
    二十多年来,随着中药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对野生药材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因其管护、抚育和驯化未能及时跟上,或过度采挖,或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改变,形成了部分品种的资源减少,产不足需;危害巨大的是掠夺式的乱采滥挖、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不顾后果的囤积炒作等行为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资源破坏,不少品种的资源已呈短缺甚至枯竭直至灭绝的状态,而且还会有很多的品种逐渐加入其行列。如独一味、羌活、重楼、藏茵陈、白芨、白薇、秦艽、续断、肉苁蓉、藁苯、升麻、威灵仙、茜草、软紫草、西防风、粉防己、信前胡、旱半夏、松贝、芦贝、佛手参、山慈姑、红大戟、何首乌、黄精、千金子、灯心草、石斛、凌霄花、罗布麻、白藓皮、沉香、通草、皂刺、阿魏、猪苓、桑螵蛸、天龙、九香虫、蕲蛇、水蛭、软蜂房、蛇蜕、全蝎、蝉蜕、龙齿、五花龙骨、羚羊角、海马、海龙、蜥蜴等品种未来的的资源形势都难以乐观。资源短缺、枯竭品种如不能及时实现驯化培育和家种家养,货源会进一步紧缺,加之封山育林、草原管护的加强,采挖工费的增加及囤积炒作力度的加大,对其价格变化将产生极大影响。
      五、自然灾害和气象变化对中药材价格的影响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受全世界气候转热和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我国自然灾害不仅明显增多,而且布局走向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地方出现了以前少见的新灾害。2003-2005年,南方干旱区域扩大,强度增强,持续时间拉长,2003年湖南干旱,玉竹受灾大涨;去年海南重旱,香附、益智仁减产猛涨;今年云南雹灾加旱灾,三七轻灾价升,两广大旱,地龙、郁金、泽泻遭灾暴涨;近闻山西、陕西大旱,生地等药材受害不轻。一反常态,老天爷给了特别的恩赐,过去十年九旱的甘肃省近年却风和日丽、雨水和节,中药材连年大丰收。据气象专家分析预报,今年我国强对流天气增多并加强,南旱北涝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部分地区气象灾情较为严重;同时,据农情测报,今年我国不同地区农作物病虫灾害发生较严重。所以,自然灾害对中药材的危害不能掉以轻心,造成严重危害后对其价格的影响也非同寻常,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1996年陇西春夏大旱,党参连年减产,价格扶摇直上,由5-6元一路走高到了97年的20多元;去年当归种苗产区连遭冰雹袭击,种秧严重受损,种子由去年的4-6元徒涨为今年的40-50元;99年大茴香、山茱萸遭受特大霜冻,双双暴涨了10多倍;去年南亚海啸,海南遇旱,胡椒闻旱造势,起价4-6元。 
    瘟疫灾害、流行疾病,对中药材价格有更大的影响,八十年代上海甲肝流行、九十年代两江洪水防疫、2003年非典暴发、近两年禽流感的影响,造成了板蓝根等中药材价格的飞涨。可见,自然灾害对中药材价格的影响往往难以预料,迅猛异常。 
      六、需求变化对中药材价格的影响
    改革开放二十多起年来,随着全世界回归自然、开发天然药物的兴起和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水平对保健产品需求的大幅增长,在国家对中医药的高度重视下,极大地促进了中药科技的发展。总体讲,中药材的需求量也随之有了巨大增长,但因需求不同各品种的增长也不同。增长首位的是药食两用品种,这类药材大多已实现家种,卫生部两批公布的有77种,现实际使用的已超过100多种,但常用的约60多种。需求量发展到2000万千克以上的品种如甘草、黄芪、党参、山药、干姜、大茴香、花椒、枸杞、小茴香、胡麻子、大枣、薏米等,1000万千克以上的品种如当归、桔梗、葛根、北沙参、百合、山楂、菊花等;其他用量较大的品种如人参、西洋参、太子参、南沙参、玉竹、黄精、白茅根、杏仁、砂仁、覆盆子、胡椒、松仁、柏子仁、火麻仁、白果、益智仁、草果、丁香、佛手、莲子、桂圆肉、槟榔、橄榄、木瓜、罗汉果、蒲公英、金银花、玫瑰花、松花粉、雪莲花、杜仲、桂皮、昆布、冬虫夏草、灵芝、银耳、田鸡油、海马、海龙、蛤蚧、蛇、阿胶等。由于中药材生产开发和广泛应用,将有更多的药材品种进入人类的餐桌美酒,例如原为名贵药材的天麻,因生产技术分析变革使产量得到了10多倍的增长,生产成本的降低使其成了大众滋补佳品;蝎子、土元、蝉虫、青蛙等动物都成了人们的可口美味;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口味的加重,滋补品、调味品演化为药食两用的最大品种。 
    中成药原料需求的增长、提取物产量的大幅提高、兽药用量的增加、饲料添加的拓展、化妆品、染料、农药等化工产品的开发、烟草和石油等行业的广泛使用,中药材许多品种的产量和销量有了大幅上升,如甘草、党参、丹参、苦参、三七、黄芩、白芨、元胡、大黄、柴胡、川芎、远志、防风、半夏、花粉、秦艽、何首乌、板蓝根、骨碎补、紫参、重楼、两头尖、独一味、猫爪草、地榆、穿山龙、两面针、墓回头、五味子、栀子、牛蒡子、菟丝子、女贞子、王不留行、鸭蛋子、连翘、八月扎、芮仁、千金子、水飞蓟、蛇床子、细辛、肉苁蓉、鹿含草、茵陈、藏茵陈、麻黄草、石斛、绞股蓝、半枝莲、淫羊藿、积雪草、草珊瑚、贯叶连翘、金银花、红花、玉米须、大青叶、罗布麻、凌霄花、金莲花、银杏叶、紫杉皮、地骨皮、白藓皮、皂刺、阿魏、茯苓、猪苓、鹿茸、水牛角、牛黄、水蛭、紫河车、蚂蚁、天龙、地龙、刺猬皮、牛氓虫、桑螵蛸、熊胆粉、蟾酥、龙骨、鹿角霜、冰片、芦荟等。中药材需求量1000万千克以上的家种品种,其产区都有了发展,面积也有了扩大;野生药材资源不丰的品种价格频频上涨;难以实现家养的动物类药材货源短缺、价格暴涨;小品种用量上升较快或资源紧缺的品种,易被商家操控。可见,需求变化,对其产销和价格有着直接的影响。
    七、新形势下中药材生产形态对其价格的影响
    从广义上讲,中药材生产概括了三个方面,一是人工种养生产的中药材,包括人工大田生产、人工抚育生产、人工养殖生产,其产量已占中药材总产量的70%;二是野生采集的中药材,包括野生植物、动物、矿物等;三是经人工对天然中药材加工、合成、提取得来的药材。中药材生产经过几千年的进步和近50年来的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价格调节为杠杆、以人工种养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资源变化为制约、以信息传播为影响的新体系。当前的中药材生产在形式上一方面缺乏全国统一的组织领导和整体的规划布局以及相应的生产计划和保证措施,导致生产、价格大起大落和资源破坏甚至部分品种资源短缺或面临枯竭;另一方面国家有组织领导的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建设却没有把生产90%以上药材的广大药农纳入主体范围,致实质性的规范化进程缓慢。面对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粮食生产出台了各种利好政策的新形势与药贱伤农,种药不如种粮、采药不如打工的现实显得极不协调,这严重地挫伤了农民对中药材的信心,极大地打击了药农的积极性,中药材生产将步入多品种、大范围、大规模的萎缩时期。今年,甘草、板蓝根、半枝莲、王不留行、薏苡仁等一大批低价药材的减种幅度之大,茵陈、地榆等一批低值野生药材的采挖之少,从而反映出近三十年来中药材生产形态以生产起伏变化、价格周期跌宕的规律运行而没有发生质的变革。如果这种的形态续延下去,对中药材价格的影响程度将会比以前更强烈。 
    八、经营运作方式的变化和力度的加强对价格的影响
    中药材市场历经了三十年的风雨,从1976年开始恢复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基本上和从前没啥一样地买卖着中药材,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她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尽管变化是在天长日久、潜移默化中形成的。首先,今天的药农已不是过去的药农,现在常用的“药农惜售”这个词,正是药农对药材价格调控的意识和行为,如一些品种供大于求、价落谷底,但有的药农坚持亏本不卖,药材存在家中几年时间涨了价才肯卖出去,所以,以前的地价商家再等也等不来了。其次,由于通信、道路、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信息的灵通,农村商贩的反应灵敏,时间就是效益,他们每天开着“三马子”跑村串户,从药农家中组织货源到市场的速度大为加快。第三,市场经营者经过很多年的摸爬滚打,不少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成了原始积累,逐渐由周转经营步入了资本经营,比如亳州药商以勤进快跑、薄利多销闻名全国,现也有不少人转入了资本经营;浙江、安国、两广、甘谷等地善于囤积炒作、资本经营的药商比比皆是。第四,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普遍加强,一批能熟悉产需、掌握销存、钻研品种、善于运作的有资本、有魄力的药市经营家成长壮大起来,如近几年重楼、白芨、地龙、蝉蜕、旱半夏、郁金、三七、浙贝、牛膝、小茴、干姜、地黄等品种屡屡运作成功的实例说明了这一点。今后,品种运作的目标会更准,速度会更快,力度会更大。第五,股市跳楼、股票缩水,千点眼看失守,特大熊市使大量资本移投他业;国家出台有力措施,房地产开始降价降温,昔日的神话有可能成为明日的陷阱,不少赚了钱的老板正在拔脚出局。两市有很多资本看好中药材,正在大举杀将进来,如近年不少大资本不仅介入了品种炒作,而且大规模地收购囤积低价药材,白芍、柴胡、黄芪、太子参、桔梗、沙参、花粉、板蓝根等诸多品种都不难看到外来资本的身影,有人说:股票买了四、五年,烧钱烧掉多一半,药材压上三、四年,钱能赚到一、两番,进股市不如进药市。中药材经营运作方式的变化和力度的加强势必对中药材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中药材价格整体登上一个新台阶,跃上一个新价位,这是历史的必然。中药材这个小行业是一块炙热、活跃、诱人的热土,中药材经营恰似这个行业的舞台,故而说“药市如股市”,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各种要素的集成,长期汇聚的力量,黎明已现,厚积薄发,山雨欲来风满楼,药市已大潮涌动。未来的这个舞台,将会上演一出出好戏。 (王建忠)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

Copyright © 2018 中国市场研究网
中国市场研究网(www.hjbaogao.com.cn)提供各行业研究报告及市场前景分析调查报告,是您首选的行业调研报告网站。
copyright @ 2002-2017 hjbaoga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市场研究网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首页
分类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