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是一种芳香烃,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可用作溶剂、合成苯的衍生物、染料、 香料、医药、炸药、橡胶、塑料等。1845 年,英国化学家查尔斯·曼斯菲尔德(Charles Mansfield)率先从煤焦油中提取出苯(“煤焦化粗苯”),并在1849 年开始了工业规 模的苯生产。随着20 世纪50 年代石油馏分催化重整油(“石油苯”)技术和60 年代 石油裂化制乙烯副产的裂解汽油(“化工苯”)技术的发展,目前世界上纯苯的生产主 要来自石油苯和化工苯,煤焦化粗苯在全球总产量中不足10%。
1、纯苯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纯苯按照生产路线不同分为石油苯和焦化苯。石油苯是指以石油为基础原料炼制生 产而来的纯苯,主要有三大途径获得:第一,炼油厂催化重整装置生产;第二,石脑油 裂解制备乙烯装置副产;第三,甲苯歧化获得。焦化苯主要是从煤炭炼焦过程中副产的 焦炉煤气中提取。粗苯精制就是以焦化粗苯为原料、经化学或物理等方法将杂质去除, 从而得到可作为原料的高纯度苯。根据国标GB/2008,从焦炉煤气中回收的粗苯,经酸 洗、分馏而制得的苯为焦化苯。
苯作为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在世界各地均有生产。全球纯苯产能超过6,000 万吨 /年,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和西欧,其中亚洲纯苯产能占比最大,超过50%。在世界范围内,来源于石油的纯苯产量最大,占全球纯苯总产量的90%以上。纯苯的主要生产 商包括壳牌化学公司、埃克森美孚、陶氏化学等。国内最主要的纯苯生产商是中石化和 中石油两大集团,其中中石化生产规模最大,市场份额接近全国市场的一半。
进入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随着石油化工快速发展,中国纯苯生产发展较快。根据 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 年全国共生产纯苯833.50 万吨,2010 年至2017 年间,产量年 均增长率为6.03%。由于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炼焦产业发达,煤焦油产量大,带动了粗 苯精制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焦化苯产能占全国总生产能力的比例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焦化苯产能主要分布于焦化企业和钢铁企业。
国内纯苯行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龙头企业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在生产端和消费端 都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并且纯苯中石化挂牌价是亚洲纯苯市场三大基准价格之一。这 一价格是中石化根据国内市场供需状况以及国内外价格的相对高低情况,不定期调整 的,包括中石油在内的国内纯苯供应商都参考中石化挂牌价确定纯苯合同价。
2016 年至2017 年,国际原油价格上行,叠加下游需求扩张,行业整体盈利状况改 善。当前国内纯苯产量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量,市场需求缺口主要靠进口补充。2017 年 国内市场需求增速大于产量增速,进口依存度增加至23.17%,需要国内先进产能来填 充这块市场。
2、纯苯行业进入壁垒
纯苯行业具有环保壁垒和规模效应壁垒。
焦化粗苯制纯苯属于焦化产业链的延伸,适用于工信部2014 年3 月3 日颁布的《焦 化行业准入条件(2014 年修订)》(下称“准入条件”)。准入条件对于焦化粗苯加 氢项目的生产布局、主体装备及生产能力、环保、安全、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准入条件要求采用加氢工艺的粗苯精制项目单套处理粗(轻)苯能力≥10 万吨/年。资 源消耗方面,准入条件要求苯精制生产企业能耗指标为≤270kgce/t 轻苯或≤297 kgce/t 粗苯。环保方面,准入条件要求苯精制生产企业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上述准入规定形成了 纯苯行业的环保准入壁垒。
规模效应壁垒方面,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占据了国内纯苯市场大部分份额,中 石化市场份额接近一半,并且掌握国内纯苯的定价权。未来民营或合资石油苯生产企业 因原料来源、投资规模等因素限制,难以打破中石化、中石油的垄断地位。虽然近年来 焦化苯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加,但是由于焦化粗苯是炼焦副产品,其生产规模受国内焦化 产能的限制。根据国务院2016 年2 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 脱困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大多 数建设炼焦装置的企业,如焦化厂和钢铁厂,是国家“去产能”的对象,短期内不允许 新增产能,这也限制了国内焦化苯产能的发展。
3、纯苯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 年全国共生产纯苯833.50 万吨,2010 年至2017 年间, 产量年均增长率为6.03%;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7 年我国纯苯进口总量250.31 万吨, 2010 年至2017 年间,年均增长率43.76%,进口依赖度为23.17%。

2005 年至2010 年期间,国内芳烃产能历经了高速增长,其中石油苯产能从300 万 吨增长到650 万吨,年均增速超过16%。2010 年以后,虽然石油苯产能年均增幅降到 10%以下,但是产能依旧在增长。据统计,2015 年国内新增49 万吨纯苯产能,2016 年 国内新增纯苯产能29.8 万吨,2017 年新增纯苯产能约56 万吨。
从供应端来看,纯苯主要来自烯烃、成品油、对二甲苯及焦炭生产过程中的副产:
截至 2017 年末,中国乙烯产能2,330 万吨,2017 年产量1,821.80 万吨,进口量215.68 万吨,表观消费量2,036.85 万吨。考虑到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烯烃单体及其衍生品(聚 乙烯,乙二醇等),烯烃的当量缺口约2,000 万吨。未来4 年中,中国烯烃产能扩张中, 煤化工及石油化工将极大填补中国乙烯的供应缺口,预计2021 年,MTO/CTO 乙烯产能将达到817 万吨(增391 万吨),石脑油制烯烃产能将达到3,322 万吨(增加1,255 万吨),外加烷烃裂解新增产能。由于未来大量上马的乙烯产能,中国纯苯增量可观。
预计未来 4 年内,中国炼油能力新增产能可达到2.6 亿吨,炼油能力超过9 亿吨, 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炼油国。但现有国内成品油市场存在需求放缓和产能严重过剩 问题,因此出现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出口量不断增多。中石 化、中石油、中兵、中化等央企已经在华南沿海和环渤海区域规划新的炼油产能。这些 新增项目均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烯烃、芳烃下游配套完善,规模巨大。这一轮的产 能扩张是对中国石化产业的颠覆重构,纯苯产业链亦不能置身事外。
对二甲苯(PX)用于生产对苯二甲酸(PTA),进而生产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丁二醇酯等聚酯树脂,是生产涤纶纤维、聚酯薄片等的原料。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 聚酯生产大国,但是上游的对二甲苯的产能发展却长期滞后,自给率不足50%。2017 年,PTA 出口52.32 万吨,进口52.63 万吨,进出口基本平衡,而2017 年中国PX 表观 消费量为2,384.02 万吨,进口1,443.82 万吨,进口依赖度高达60.56%。PTA 产业链将 向上掀起扩张高潮,仅恒力、盛虹和荣盛三家借助上马大型一体化项目,就将增加至少 1500 万吨的PX 产能。PX 产能的扩张会相应提升纯苯产能。
当前,中国加氢苯产能利用率约为 50%,粗苯供应是加氢苯产量提升的制约因素。 粗苯是焦炭生产的副产,其产量依赖焦炭,进一步依赖钢铁的产量。伴随中国步入工业 化后期和产业转型升级,针对粗钢生产进行了行政化去产能,增加了行业集中度,产业 盈利能力整体改善,去产能不代表去产量。2017 年,粗钢产量同比增加5.7%,焦炭同 比下降3.9%,2017 年,加氢苯产量349.7 万吨,累计同比增加5.1%。中国钢铁仍然是 需求主导,下游消费领域中,建筑领域占比约55%,主要为房地产和基建。当前,房地 产仍然是支持中国经济稳步前行的强大动力,在一带一路产能输出的大背景下,钢铁消 费将维持稳定,故粗苯、加氢苯的产量也不会有大的波动。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统计,2017 年我国纯苯表观消费量达到1,080.26 万吨, 较2016 年增加13.14%,进口量达到250.31 万吨,进口依赖度为23.17%。2010 年至2017 年间,我国纯苯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率9.82%,进口量平均每年增长43.76%。根据统 计数据,国内纯苯产量的增长率小于进口量和表观消费量的增长率,这说明下游行业对 于纯苯的需求较大。
从下游需求端来看,纯苯主要的下游行业包括苯乙烯、苯酚、苯胺等:
苯乙烯是最大的下游产品,占纯苯国内表观消费量的近40%。根据中国石油吉林石 化公司研究院数据,自2005 年以来,中国苯乙烯进口量就在不断激增,中国苯乙烯进 口总量,2000 年超过100 万,2003 年超过200 万,2007 年超过300 万,随后苯乙烯进 口量,除08 年经济危机,进口减弱到280 多万吨外,2009 年至2017 年,中国苯乙烯 年进口量均保持在330-375 万吨间,2017 年苯乙烯进口在321.22 万吨/年;2017 年,中 国苯乙烯表观消费量量保持在999.80 万吨,而进口量约占32.13%。截至2017 年底,国 内苯乙烯产能达到892.7 万吨/年,但仍然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未来4 年,已公布的苯乙 烯新增产能合计超过650 万吨,大多为一体化产能,同需要外购乙烯和纯苯的非一体化 的企业相比,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苯乙烯的产能扩张,能够稳定地拉动对纯苯的需求。
苯酚和苯胺等下游行业发展状况也较为健康。根据隆众化工统计,纯苯主要下游行 业苯酚和苯胺从2016 年11 月起开工率逐渐回升,目前开工率分别为74%和55%。未 来几年,由此类产品支持的纯苯需求年均可增长约5%,能够支持国内纯苯产能的持续 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