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化工

食用着色剂发展现状及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9-03-31
食用着色剂用于食品、饮品、化妆品等的着色物质的开发、制备、使用的产生和发展的轨迹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进程而发展的。
   一、1856年以前阶段(早期天然色素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人类文明的早期至1856年的三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过程。大约在人类文明早期人类已经开发从植物、动物、矿物中寻求有色物质,后来人们将这些天然色素用于食品、衣服、皮肤等染色。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对于从植物、微生物、动物、矿物中取得的有色物质的要求主要着眼于有效性,即只要有颜色就可以。对它们的安全性,特别是潜在的安全危害所知甚少,考虑不多。此阶段暂称为主要注重颜色的早期天然色素阶段。
   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记载:我国倭人(当时称居住在东南沿海的人)于公元前十七世纪初的夏朝,浙江、江苏一带沿海人民就用植物制取天然染料,并用于文身,而且所文之身终生不褪色。
   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的墓碑上绘有精美的染了色的糖果。
   据日本《天然着色料手册》记载,人类染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二世纪。那时人们从植物中获取红、黑、绿、蓝等颜色,用于染发。
   《史记》卷一二九列自第六十九“货殖”中记载,大约在公元前770年至256年的东周时期,有“及各国万家之城,常郭千亩亩钟之田,若千亩栀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意思是说,名都大邑城郊亩产一钟的千亩良田,还有千亩的栀子、茜草、千畦生姜、韭菜,拥有以上某项产业的人,他们的财富可与千户侯相当。可见当时栀子、茜草种植规模之大。当时,栀子和茜草除药用外,主要用作染料。
   早在宋朝时,我国福建、浙江一带人民就用红曲霉菌发酵制红曲米和酒。宋朝胡佰撰写的《苕溪渔隐丛话》中就有“江南人家造好酒,色味两绝”;宋朝初年的《清异录》中有“以红曲煮肉”。我国人民早在一千年前就发明了用微生物发酵技术造红酒和红曲米,以供人食用。
   据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彰施”(即染色)第三卷记载:“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而使殊颜异色得以尚焉”。并记载了许多天然染料,它们是:大红色、莲色、桃红色、银红、水红色、木红色、紫色、赭黄色、鹅黄色、金黄色、茶褐色、大红宫绿色、豆绿色、油绿色、天青色、葡萄青色、蛋青色、翠蓝、天蓝、玄色、月白草、白二色、象牙色、藕褐色等。真是姹紫嫣红。可以推测出,那时已经能够利用天然色素红、黄、蓝三基色调配出很多色调。此卷中还记载了用靛蓝植物制备茶蓝色、菘蓝色、马蓝色、吴蓝色。还记载了从红花中取得颜色制供人食用的红花饼,也记载了用天然色素制化妆品胭脂的详细解说。
   《神农本草》中记载了栀子除药用外,还用作食物的天然黄色染料。
   《本草纲目》记载了紫苏自古以来人们就拿它染食物。
   公元十世纪,美洲的秘鲁居民开始利用寄生于当地的一种仙人掌上的胭脂虫雌虫虫体制取天然色素胭脂虫红,后者作为优良的食用红色着色剂。胭脂虫红这个天然色素品种至今仍是天然色素中的佳品。胭脂虫红产品每年为秘鲁创收大量外汇。
   在此必须提及的是,在早期天然色素阶段,人类还曾用过多种有色矿物质作染料或食用染料。据我们看到的资料在一百多年以前,尚有用有色矿物染织物、作化妆品、染食物,例如红铅、铬酸铅、碳酸铅、银朱等。1880年,美国在对波士顿糖果检查中,发现405糖果添加了矿物质有色染料,当时已经发现许多矿物有色染料是有很强毒性的,遂下令禁止使用。后来,世界各国相继开始重视食用天然色素不能有毒,不准将矿物染料用于食品着色。
   二、1856年至1900年阶段(以化学合成染料为主的阶段)
   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染料工业。1856年英国人SirwillianHenryPerkins用煤焦油为原料用化学方法合成出人类第一个化学合成染料———苯胺紫。随后,在欧洲许多种的合成染料被合成出来。化学合成染料一经问世,就比1856年以前人类使用的由植物、微生物、动物、矿物来源的染料有多方面的优越性,特别是比以往用的从植物、微生物、动物体得到的天然色素优点更突出。化学合成色素(染料)有着天然色素不具备的如下优点:①不受生物资源、季节、栽培条件、气候等限制,可随时在化学反应器中生产;②成本低,价格便宜;③纯度高、质量均一、溶解性好,易于调整色调;④色泽鲜艳;⑤稳定性好。又由于当时医学毒理学尚不发达,人们尚未顾及到化学合成染料用于食品的安全性的严重性。因此,在欧洲首先将化学合成染料用于食品着色,一时间化学合成染料用于食品着色几乎替代了过去使用的天然色素。这种在食品中使用化学合成染料着色之风很快吹到世界各地。这个阶段就呈现出世界各地纷纷采用化学合成染料作食品着色剂的状况。我们暂称为以化学合成染料为主的阶段。此阶段人们对食品中使用化学合成染料,理念的基点是放在这个合成染料的有效性(即颜色、便宜、质优、色艳的合成染料),对于化学合成染料用于食品,人吃了的安全性甚至潜在、继代的安全性尚未能顾及。
   由于经济的发展,使人类有了对于生命和健康进一步追求的基础;又由于医学毒理学开始发展,人们开始对于使用到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染料。但尚未进行毒理学试验和安全性评价开始产生疑虑,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阶段的食用着色剂的发展。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

Copyright © 2018 中国市场研究网
中国市场研究网(www.hjbaogao.com.cn)提供各行业研究报告及市场前景分析调查报告,是您首选的行业调研报告网站。
copyright @ 2002-2017 hjbaoga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市场研究网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首页
分类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