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服务

2015-2019年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0-01-11
1、纸笔考试转机考将成为趋势

相较于传统纸笔考试,机考拥有更丰富的试题表现形式,在降低人为泄题风险、减少阅卷工作量、方便考试数据归集、免除复杂物流问题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具体体现在考试测评过程中的如下环节:
纸笔考试转机考将成为趋势
近年来,机考也越来越受到考试测评主办方的青睐,大量考试都试点或者实现了机考化,考试形式向机考转化将是大势所趋。行业内龙头企业在获取因考试测评形式转化而产生的业务机会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另外,2013年以来,人社部连续7批集中取消434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根据人社部于2017年9月出台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数量被精简为140个,由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需求取决于就业市场的需求,在就业市场的需求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水平的量化评价仍然是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之一,大量被精简的考试并未消失,继续在各行业的人才选拔和水平评价中发挥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将更多原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主导的考试下放到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进行管理,行业协会对第三方考试测评服务机构的接受程度较高,加速了纸笔考试向机考转化的实施进程,也为考试测评服务机构创造了新的增长空间。
2、考试测评内容和考试测评表现技术成为创新重点

传统考试测评长期受困于实践与考试相分离的矛盾状态,这既表现在考试测评内容与实践内容互相脱节,也表现在考试测评形式不足以模拟真实的实践环境。从而导致了通过资格认证考试的考生往往不是学习者而是应试者违背了国家通过考试促进行业进步和终身学习的初衷。
考试测评内容和考试测评表现技术都是人才测评服务行业价值链上非常有价值的环节。一方面,考试测评内容的创新不仅要紧跟知识体系更新和社会发展需要,也需要与对人知识、能力、技能及心理等方面的前沿人才测评技术进行融合,在保证考试测评内容与实践内容动态统一的同时对考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另一方面,考试测评表现技术的创新可以拉近考试测评场景与工作场景之间的距离,确保考生在考试测评环境中的表现能够精准用于用人单位对其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
3、作弊防控技术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考试测评作为国家和行业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其社会责任大、关系公共利益、具有严肃性。但近年来随着通信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层出不穷的有组织、高科技作弊已经严重威胁到资格认证考试测评主办方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并削弱其权威性和有效性。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基于智能监控和数据分析等技术的作弊防控技术能够动态实时分析考试安全情况,将外在监控与内在考试数据有机结合,智能识别和取证作弊行为能极大提升监考能力,有力保障考试公平和考生权利。未来,考试安全领域技术水平的高低将成为考试测评服务机构重要竞争能力的体现。
4、现代科学技术将推动考试形式升级

随着十九大报告的政策指导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云计算、移动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不断融入传统产业,推动考试形式加速向机考转化,也使机考市场的外沿向操作类考试等领域拓展。
以钢琴等级考试为例,该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在曲目的熟练程度、演奏技巧(音准、力度、指法等)和音乐理解度(音乐风格、表情、乐感)等方面的水平。当下父母对子女艺术技能的培养愈发重视,报考钢琴等级考试的人次逐年增多,但是目前操作类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首先,在钢琴等级考试的过程中,考生一般在固定的考试曲目中选择拿手的曲目进行演奏,由监考老师对其演奏的过程进行评判,考生的考试成绩受监考老师的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其次,钢琴等级考试的考试场地有限,可能需要考生集中到地市级或更大型的城市参考,引发较大的不便。
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演奏过程的动态捕捉和记录,帮助计算机对演奏过程和评判标准进行深度学习,并对考试成绩进行初步评判,减少因个人主观因素对考试成绩的影响。云计算和移动技术可以完成考试影像的高速存储和传输,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防止考试作弊进而实现远程考试。
现代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考试的效率和公平性,甚至改变传统考试的形式。

中国市场研究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和图片存在版权或者其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hjbaogao@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中国市场研究网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中国市场研究网。

Copyright © 2018 中国市场研究网
中国市场研究网(www.hjbaogao.com.cn)提供各行业研究报告及市场前景分析调查报告,是您首选的行业调研报告网站。
copyright @ 2002-2017 hjbaoga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市场研究网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首页
分类
搜索